返回

劉大年:《觀念平台》台灣經濟新定位

  在全球金融風暴下,未來將是產業結構大洗牌以及經濟版圖重整,層峰特別指示行政團隊應在三個月之內,就未來台灣經濟發展的定位,提出明確的規畫。我認為提振台灣經濟,除了在短期擴大內需等政策外,長期而言,台灣與全球連結的思維也應該有所調整。


  首先應該改變台灣企業與世界接軌的模式,由代工的方式轉變為品牌的創造。台灣過去是以代工為主,這種代工的營運模式,主要是與全球品牌大廠連結,負責其供應鏈的部分環節。優點是可以專注於製造,充分利用台灣充沛的人力,完善的管理,將成本優勢徹底發揮出來。而缺點則是缺乏厚實的技術基礎,產業往往需要仰賴外來技術與設備從事有限的創新研發與加值,利潤普遍不高;而且當品牌大廠產品需求下滑,會直接衝擊到代工廠的生存,此波台灣出口銳減經濟下滑的主要原因也在於此。


  由代工走入品牌,可以早日使台灣擺脫「淺碟式」的經濟型態。這其中除了技術的提升外,更重要的應該是觀念的革新,特別是如何由模仿走入創新,裝造轉為行銷,被整合者提升為整合者。並由代工下企業對企業(B2B)的合約關係,轉為品牌下企業對顧客(B2C)關係;以及由追求成本下降(COST DOWN),進一步追求價值的提升(VA LUE UP),均是必須正視的課題。


  除了改變接軌的模式外,台灣在接軌的層面也應力求擴充。此波全球金融風暴台灣經濟之所以受創較深,一個重要原因是產品主力集中在資訊類產品而不夠多元化。未來應利用世界市場發展趨勢,積極開發新產品,發展新世代產業。過去當台灣在資訊電子產業發展至顛峰時,一直在尋找其他可以帶動台灣經濟的產業,但迄今成果有限。未來實應利用此一機會,發展文化創意、替代能源、生技等新興項目,將台灣產業更加多元化。


  最後則應積極推動對外結盟,降低經貿障礙,以維持出口競爭力。台灣必須致力與其他國家簽署互惠開放市場的區域貿易協定,藉由雙邊互惠的市場開放,擴展台灣的出口能量,才是積極地應對方式。而這其中當然以台灣首要出口市場及最大順差來源的中國為首選。近來國內就兩岸是否洽簽全面性經濟合作協定(CECA),引發相當大的爭論,甚至已有流於意識形態之爭,實非良性發展。


  就歷史經驗觀之,在大國周遭的小國容易遭到磁吸效用的影響,但小國若能調整政策創造經濟成長高峰的也不乏其例。例如歐洲企業營運樞紐的荷蘭、歐洲科技門戶的愛爾蘭及以NOKIA國際品牌為旗艦企業的芬蘭;另外亞洲金融樞紐的香港以及世界重要轉口貿易的樞紐新加坡,也都是成功的例子。台灣朝野面對此一空前的困境與契機,必須本著積極參與,而非刻意杯葛的心態,才能走出台灣新的坦途。

 


作者:中華經濟研究院國際經濟所研究員劉大年
資料來源:中國時報 A13/時論廣場 2009/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