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劉大年:簽署CECA 突破中國市場

  日前台灣塑膠原料同業工會罕見地向政府疾呼,要求儘速推動與中國石化產品免關稅,否則台灣石化產品將喪失競爭力。石化業者的建言,乍聽之下或許太過誇張,但卻反映國內出口業者的心聲。

 

  事實上,台灣產業近年來在國際市場已經明顯感受到自由貿易協定的壓力。如同石化業業者所言,目前的情勢已相當嚴峻,但一般常忽略明年在南韓與東協FTA以及日本與東協FTA架構下,彼此大部分商品也將是零關稅,屆時東協與中國、南韓與日本幾乎已成為免稅區。

 

  如果再沒有突破的作為,台灣產業出口將面臨極大的壓力。特別是東協與中、日、韓又預定在二○一五年前,形成另一開放程度更高的自由貿易區(即所謂東協加三),屆時對台灣的衝擊會更大。

 

  除了以東協為主軸的整合外,大家也不要忽略南韓的動作。南韓除了與東協FTA已生效外,與美國FTA也完成簽署,與歐盟極有可能在今年上半年簽署FTA,與中國則將在今年展開FTA的談判。按照正常時程來推算,未來五年南韓即有可能與美國、歐盟及中國之FTA全面生效。

 

  南韓與我國出口地區重疊,出口產品相似度又高,台灣產業與南韓競爭將倍感吃力,屆時可能連貶值也無法有效提振台灣出口。

 

  為了維持出口競爭力,台灣必須致力與其他國家簽署互惠開放市場的區域貿易協定,藉由雙邊互惠的市場開放,擴展台灣的出口能量,才是積極地應對方式,而這其中當然以台灣首要出口市場及最大順差來源的中國為首選。

 

  在推動產品免關稅,必須符合WTO規範,未來應以經濟部所提雙方洽簽綜合性經濟協定進行自由化,而具體的步驟則可以先行簽署架構性協定,並在此架構協定下先推動部分產品免關稅,才能有效地協助台灣的出口產業。

 

  中國高成長對台灣產生競爭壓力固然是事實,但是台灣應確實掌握中國市場成長的有利條件,以中國做為行銷的市場、台灣做為營運的樞紐,將台灣的優勢徹底展現出來,台灣才可以在全球化的競爭中脫穎而出。特別是現今中國由「世界工廠」快速轉型為「世界市場」時,全世界各國都覬覦中國市場,台灣更應有積極開創性的作為,以簽署CECA做為突破中國市場的策略,方為上策。

 


作者: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劉大年
資料來源:2009-02-20/聯合報/A19版/民意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