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吳惠林:凱因斯警告:小心沒有明天 今天的儲蓄 轉成明天的投資

日前外電報導,美國人由於股市和房價暴跌,開始節衣縮食,增加儲蓄,於是有人憂心對已陷入疲軟的美國經濟無疑是雪上加霜。

 

這樣的憂心想必獲得普遍認同,因為全球各國政府幾乎都在從事「刺激消費」的政策,而「人人都省錢,經濟都完了」的話語也屢見不鮮。稍有涉獵總體經濟學的人,也都知道這是所謂的「節儉的矛盾」。不過,晚近的課本卻已不再重視它了,因其假設「人只活在當下」,與實際人生極不相符,畢竟「人」總有無數個明天要活啊!

 

有趣的是,在不景氣年代的人們最能體會儲蓄的重要,有人發現:活過大蕭條時代的民眾對支出非常保守,也勤於儲蓄。就在這波金融海嘯、景氣衰退的時節,一些調查也大都反映出「勒緊褲帶過日子」是地球人的優先抉擇,亦即會節約儲蓄,但對「健身及保健」並不會削減太多支出,這無疑顯示「人終究是理性的」,深深體悟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的道理,值得引伸。

 

為何要儲蓄?主要是為因應未知的環境,亦即對於未來有著極大的惶恐。我們知道,如果未來一切開支都有人確切的幫忙準備妥當,一個人是不需要自己儲蓄的,實施社會主義或社會福利完善的國家就是如此作為。構想的確很好,但實施這類制度的社會卻往往落得無以為繼的民窮財盡窘境,還是不得不進行改革。畢竟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而現代人終究傾向「利己」,甚至走入「自私自利」了!而類似國民年金、退休基金的社會安全制度應算一種「羊毛出在羊身上」強迫儲蓄,雖與個人自願性儲蓄存在「資源使用效率」的差別,卻仍凸顯出人生「必須儲蓄」這個真理。

 

人生終究以「消費」為最終目的,但人不只活在當下,還有無數的明天要活,不只這輩子,還有下輩子、下下輩子…,或者還有下一代、下下一代…,而且總希望「明天會更好」。因此,不只是「儲蓄為明天」或「儲蓄是明天的消費」,而且期待「今天的儲蓄能產出更多的東西以待明天消費」。而將「今天的儲蓄轉成機器、設備、廠房等明天的投資」,就是一種好的方式,這樣子的過程也就是「經濟成長」的具體表現,難怪會有「儲蓄是美德」的說法。

 

這樣的分析無非是說,人要儲蓄,但不是沒有消費,更不是反對消費,而是不要將資源都在今天消費掉,否則就「沒有明天」、只「活在當下」而已。怪不得提倡「消費至上」的經濟大師凱因斯會有「長期我們都死了」(in the long run, we are all dead)的名言,原來他早已警告人類,使用他提出的「創造有效需求」政策,是「沒有明天」或「人生是極短暫的」,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人生呀!

 

所幸台灣人民是很理性的,不但一直都有高度儲蓄意願,且還維持著百分之卅左右的儲蓄率,可見台灣人民並沒有太受享樂主義汙染,仍存有根深柢固的「永續發展」理念,不但值得肯定,也相對不怕不景氣或通貨緊縮的來到,反而會有價廉物美的「便宜貨」可得呢!

 

 

作者:吳惠林/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資料來源:2009-02-18/聯合報/A11版/民意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