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吳惠林:《經濟前瞻》經濟衰退短期難回春

  要改變目前的經濟困境,必須讓產品和勞動的超額供給經由「價格自然下滑」來消除,才能讓經濟泡沫徹底破滅,否則不景氣的苦日子將會拉長。


  「寒冬已到,春天還會遠嗎?」是的!在冷風中的跨年晚會倒數聲中送走了2008年,新的2009年已開展,不過,台灣經濟能從不景氣衰退的寒冬回春嗎?


  元旦前一星期,行政院經建會發布的2008年11月台灣景氣指標,景氣對策信號不但亮起連續第3個月的「藍燈」,而且綜合判斷分數再減1分為11分,創近7年來的新低,而景氣領先指標下滑,同時指標的跌幅擴大。如此,台灣經濟景氣持續下探,似可預見。


  經濟成長預估不樂觀


  其實,台灣經濟難在短期內回春,甚至會持續好長一段期間的不景氣、衰退,已幾乎沒有異聲。經濟部去年12月23日公布11月工業生產指數和外銷訂單,前者較上月減少19.5%,與上年同月比更降低28. 35%,為史上最大跌幅,2008全年恐怕會呈現負成長;後者金額僅2 28億美元,較上年同月大跌28.51%,衰退幅度也是史上最大,而以來自中國(含香港)接單金額大減45.38%,幅度最大,由於台灣對中國經貿依存度最高,對於台灣經濟將造成最大衝擊。


  根據財政部海關出口統計資料,相較於上年同期,2008年9月出口衰退1.6%、10月衰退8.3%、11月衰退23.3%,呈現驚人的衰退遞增趨勢,而11月的外銷訂單又出現史上最大衰退幅度,看來出口的衰幅仍將持續加大。由於台灣是海島經濟,貿易占經濟的比重最大,對於經濟成長率的影響也最大,在出口呈現衰退快速遞增下,無怪乎愈晚公布的經濟成長率預測值愈低。


  迄2008年12月中下旬為止,國內外機構對於2008年台灣經濟成長率的預測值幾乎都小於2%,對2009年的預測則較為分歧,有的認為將較2008年「微升」,有的認為將續降,甚至降為負值,包括國際知名的「環球透視機構」(Global Insight)和「經濟學人」(EIU),竟分別預測2009年台灣濟成長率為-1.3%和-2.9%,後者且將台灣列為經濟表現最差的10個國家之一。


  「無薪假」是過渡現象


  在經濟成長表現每下愈況之際,廠商生產停滯、減產、關廠將隨之而來,最終就反映在「無薪休假」、減薪、資遣、解僱等現象的愈見普遍。


  行政院主計處去年12月22日公布的11月失業率達4.64%,創5年來同月新高,失業人數突破50萬人,達50萬7千人,其中「因工作場所業務緊縮或歇業」而失業者達20萬2千人,創6年來同月新高,並較上月增加3萬6千人,是歷年來單月最大增幅。總計3個月來,關廠歇業失業人數已增加7萬1千人。


  最值得注意的是,中高齡和大學以上失業率最高,對家庭和社會影響不可小覷。而中央大學台經中心才剛發布的2008年12月消費者信心指數調查,消費者對「未來半年國內就業機會」指標較上月降8.55點之多;《天下》雜誌最新出爐的2009年國情調查,高達68.3%的民眾擔心未來一年,自己或家人失業,都理性反映失業問題是未來最重要的問題。


  面對一波波的失業潮和勞工團體的抗議,勞委會和有關部會官員,以及行政院、甚至總統,無不殫精竭慮苦思良策以為因應。迄今所用的對策不外乎強制公部門提供就業機會,以及道德勸說企業單位共體時艱勿裁員,而「政府挺銀行,銀行挺企業,企業挺勞工」更是官員們琅琅上口的三句真言。不過,事實的演變卻很不如人意,最新情勢已到大企業和高科技產業「無薪休假」熱潮,其中夾雜著「無薪假」之後的工資低於基本工資之爭議。


  勞委會官員心知肚明,一旦規定「不得低於基本工資」且有效嚴格執行,資遣、裁員、失業者將提升,而暫且休假、無薪的過渡階段,也將快速跳到失業者激增階段,因而勞委會苦思周全的變通對策,必須讓資方沒增成本、勞方獲得基本工資保障,最好還能衍生出附加價值來。


  結果,想來想去終於想出一個「充電加值計畫」作為「無薪假勞工薪資補貼方案」,該計畫採「職業津貼」方式發放給勞工,讓勞工一方面充電,一方面補貼薪資差額,補貼對象是企業實施無薪假時間每月24小時以上的勞工,方式是讓勞工參加職訓補薪資差額。主要做法是企業必須利用無薪假開辦職訓課程讓勞工參加,勞委會再對參訓勞工提供「職訓津貼」,每小時補貼100元,每天最多補貼6小時,每月最高100小時,也就是每月最多補貼1萬元。


  產品和勞動超額供給 應讓價格機能調節


  誠如勞委會主委所言,單純的「補貼薪資」,涉及企業取巧、詐領弊端,言下之意新方案可以免除。


  不過,所謂的「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要耍詐的話是防不勝防的,但新方案確實讓作弊的難度提高。雖然政府的苦心應予肯定,但我們還是必須澆冷水的說,無論什麼樣的妙方,終歸無法抵擋「一段長期間內」失業的升高。畢竟泡沫經濟破滅、金融海嘯出現,接著而來的就是實質部門生產停頓、衰退,亦即經濟不景氣接踵來到,經濟成長率下滑,最後輪到的就是勞動面,而工時縮減、薪資下跌、失業激增都將一起來到。


  此時除了一方面發揮「人飢己飢、人溺己溺」愛心、善心,大家相互扶持共體時艱共度難關外,另一方面更必須正視失業的真相,認清情勢,不要將精力浪費在抗爭、相互爭鬥這種無謂的消蝕性事務上,而應發揮憂患意識,窮則變、變則通,同心協力正念面對失業問題。


  事實上,失業本就是勞動超額供給,必須針對此現象的肇因對症下藥。可是當前的紓困、救市、降息、低利率,以及兩岸三通政策,表面上是經由刺激需求、扶持產業來維持或增加勞動需求,似乎是對的,但追其根本是「本末倒置」治絲益棼的做法。應由經濟泡沫徹底破滅,讓產品和勞動的超額供給經由「價格自然下滑」來消除才是正辦,否則不景氣的苦日子將會拉長。

 

資料來源:工商時報 D4/經營知識/企業服務 2009/01/08
作者: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吳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