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蕭代基:凱因斯理論的最佳實踐 節能減碳振興經濟

  要雙重紅利?
  提高能源價格,有促進節能誘因,及提升產業競爭力等兩項效果。
  還是要泡沫?
  實行低價能源、補貼產業政策,將形成以新的泡沫替代破滅泡沫。


  面對今年經濟展望,世界各國都面臨兩個主要的挑戰:經濟嚴重衰退與全球暖化,因此很自然地,各國政府提出的緊急經濟振興方案中都可以看到一個被視為能夠同時解決此二問題的對策:大力推動節能減碳,並且同時發展節能減碳產業,因為這既可振興經濟、創造就業機會,也有助於減緩全球暖化的趨勢。


  例如,我國政府正在規劃「新兆元能源產業」計畫,其中包括再生能源與新能源之研發與推廣及節約能源兩大部分;美國新總統歐巴馬也提出美國政府將於10年中投入1,500億美元於節能減碳,他認為此投資能夠創造500萬個就業機會。其他國家也有類似的做法。


  救市政策 要有實質基礎
  這種具有雙重紅利的投資,誰曰不宜?至少比凱因斯當年「政府雇人挖洞、再雇人填平」的做法要好得多,因為這種短期措施雖然可以降低失業率,景氣也提升了,但工期結束,此就業機會即時消失,也沒有留下任何有用的建設成果,只有被破壞的環境。這種做法也像是以一個新的泡沫去替代一個已經破滅的泡沫,來救經濟,稱為泡沫是因為它沒有實質基礎,終久必定破滅。


  因此重點是,政府如何去推動節能減碳,並且同時做到節能減碳產業之發展,除了有美化總體經濟指標的功能,也能真正做到節能減碳,不是個泡沫。


  基本上有兩種做法:外部成本內部化,讓消費者與生產者都付出較高的能源價格與排放溫室氣體的價格,或補貼再生能源的價格。歐洲多數國家與日本、韓國皆採用這兩種做法,其中以前者為主、後者為輔,但是美國剛好相反,長期以來能源價格偏低,也不打算提高,並且大量補貼再生能源之研發與、生產與消費,歐巴馬的新政包括以排放交易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加上高額的再生能源補貼方案,但仍不打算以汽油稅提高油價。


  提高能源價格 阻力重重
  當然這是因為以汽油稅提高,能源價格會面臨消費者與生產者之大力反對,雖然這才是有效率的節能減碳政策。
  提高能源價格不但會使大家都有節能的誘因,這是第一重紅利,並且可以市場力量來鼓勵節能減碳產業的發展,包括節能產品與新能源,這樣發展出來的節能減碳產業才具有國際市場競爭力,可產生第二重紅利,也就是振興經濟、創造就業機會。當然這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看到效果。


  但是為求急效與避免利益團體之反對,政府常常採取產業政策工具以加速發展節能減碳產業,也就是選擇一個產業或技術,補貼其研發、推廣、生產與消費,降低生產成本與價格,提高產品品質,進軍國際市場,發展成兆元產業。


  雖然補貼政策很受歡迎,但是需要由政府選擇最好的產業與技術去補貼其發展。長久以來的經驗顯示,通常政府的選擇不如市場的選擇,雖然有些成功的例子,也有更多失敗的例子。這主要是由於,即使是技術專家與未來學專家對於包括技術、消費者偏好在內的未來長期資訊不足,加上政府易受利益團體之遊說,而選擇錯誤。


  提倡生質能源 反效果多
  例如美國大力補貼玉米生質能源已經造成全球糧食價格高漲、供需失衡,世界貧民受苦,並且不一定有能源節約與二氧化碳減量之貢獻,以及更大的環境問題,如破壞熱帶雨林、土壤流失、釋放林下腐植質與泥碳土蓄積的大量二氧化碳、和犧牲生物多樣性等等,可以說是一種流血生產、輸出與消費,現在面臨金融危機,這個原來蓬勃發展的再生能源產業泡沫已經破滅。德國對於太陽能之補貼也有同樣的後果:價格高漲、供需失衡、環境效益不足。


  補貼產業 常以泡沫收場
  因此正確的產業政策應該是如前述的能源價格政策,在很低的能源價格下,要發展綠色產業,當然需要用補貼的方式,而補貼的後果通常是一個泡沫。為了避免以一個新的泡沫去替代一個破滅的泡沫,所以應該提高能源價格,真正反應內部與外部成本,不但會促使消費者與生產者節約能源與溫室氣體排放量,讓達到市場化的綠色產品,包括節能產品與新能源,不用補貼也能在市場上競爭,成為永續經營的綠色產業,雖然無法於短期內看到成效,但這才是正確的作法。

 

作者: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蕭代基

資料來源:工商時報 C5/經濟教室 2009/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