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劉孟俊:依循國際制度 促進兩岸合作

  6月中旬,海基與海協兩會在北京的晤談已為兩岸和談邁出第一步。在「二次江陳會」前,反對黨號召大批群眾於10月25日走上街頭,對陳雲林來台的實益提出具體要求,希望政府站在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的立場,積極交涉、據理力爭。另要求強化國會監督機制,提高對談資訊的透明度,防止台灣主權被侵蝕。


  隨後,七大工商團體理事長更於10月28日拜會馬英九總統,公開表示歡迎大陸海協會長陳雲林先生的來訪,支持政府繼續推動鬆綁兩岸政策、建構兩岸和解平台。


  綜觀以上,兩岸晤談乃至於合作,仍有多方疑慮。且由於兩岸現況特殊,個別企業利益與國家利益未必完全一致,使得政府面臨調和各團體利益衝突的壓力。其次,經濟交流事務多數涉及規範與配套管理機制之建立,通常在協商前急待形成一致對外的共識,然而台灣各政黨間對兩岸經貿議題的看法分歧,形成兩岸互動最主要的內部障礙。


  為有效促進兩岸合作,個人提出以下建議:首先,為克服兩岸合作過高的交易成本,有賴雙方依循國際慣例及制度規章,遵守遊戲規則;藉由多方溝通,促進彼此瞭解,提高談判資訊透明度,有助降低各方疑慮。充足的資訊將使行為體對相互行為意圖的預測與實際行為高度吻合,使雙方的期望狀態趨同,故而促進合作。


  其次,兩岸合作面臨最大的挑戰是缺乏互信基礎,況且合作後所產生的效益多不確定。因此有必要尋求短期具體且是兩岸可以共同合作的項目,2008年上海世博會或協助台商產業升級均是可以列入考慮的目標。


  其三,兩岸事務性談判在近期內將陸續展開,未來不可避免將觸及政治性談判。我國亟需就此預作準備,並應累積事務性談判的能量與經驗,作為政治性談判的基礎。


  最後,我們必須體認,兩岸經貿合作的效果未必能馬上立竿見影,況且這亦是提升經濟活力的政策一環,有必要採取更多元的政策。值得注意的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依照各方的經濟預測,未來兩年以上均有衰退的現象,大陸與台灣經濟勢必也將受到影響。因此,應強化內需產業及區域合作,以減緩所受到的衝擊。


  事實上,兩岸經常性的對談,不僅有助台灣政經情勢的穩定與發展,亦對亞太地區與美、中、台三邊關係有深遠影響,進一步提升台灣在區域與國際地位的能見度。此次「江陳會談」的成功必將帶領台灣進入另一個嶄新局面,藉由兩岸直接交流亦將開啟另一個截然不同的新頁,台灣勢必成為國際企業躍進中國大陸的重要跳板。

 

資料來源:2008-10-31/經濟日報/A7版/兩岸財經
作者:劉孟俊(中華經濟研究院大陸所副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