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吳惠林:經濟大蕭條的罪魁禍首 自由市場理論遭非議

  隨著金融海嘯一波接一波,在美國帶頭下,各國政府都忙於阻止金融體制崩潰,於是「管制」之議再起,而「自由市場」又飽受責難,甚至於波及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頒與。因為諾獎歷年來多數表彰自由市場理論,而該理論被指為這波經濟風暴的罪魁禍首,帶頭批判的是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之一、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史迪格里茲(Jo seph Stiglitz)。問題是:這樣的指責對嗎?


  這個場景似曾相識,原來在10年前(1997)亞洲金融風暴熾熱時就已上演過。當時身為新凱因斯學派健將、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者,也是美國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成員之一的史迪格里茲說:「政府干預當然不可能完美無缺,但在下雨天,有把傘總比沒有好。」就是這樣的說詞打動許多人的心,畢竟人性是相當脆弱的,在覺得徬徨無依,茫茫然無所措手足之際,只要覺得可以抓住一根浮木就感到較為心安,而自由市場和政府兩者,對於一般人,甚至是專家學者們而言,何者較具實質,不言可喻。因為市場是虛無縹緲,而政府就在那裡,並且是可以使用多種政策工具的,至於政策的效果究會如何,就不是那麼值得關心的了,何況,說實在的,根本無法確切證明政策的影響效果,尤其即使「長期」會產生嚴重的後遺症更難引起輿論的青睞,這一點應是政府干預不可能消失,也是凱因斯理論和凱因斯學派永遠得以活存,且在所謂的非常時期總能扮演重要角色的根本原因。


  「短視」恐怕是現代人的通性,尤其在遭逢困境之際,活下去是首要之務,所謂的特效藥、刺激妙方就備受歡迎,至於會不會戕害體質、貽下往後長遠的後遺症,根本難被考慮,至於為何會有今日的困境?有興趣尋根探源、揪出罪魁禍首者更是少之又少,這也就是同樣的悲劇故事會一再重覆上演的基本道理。我們可以將歷次的金融風暴與七十年前,也就是那場令世人永難忘懷的1930年代全球經濟大恐慌,加以對比即可看出端倪。


  回顧1929年的情景,凱因斯發現的「需求不足」或「供給過剩」現象只是表象,必須深入底層才能看到癥結所在,也才得以獲致治本之道。於今觀之,海耶克(F.A. Hayek)當時備受冷落的看法比較中肯,更值得注意的是,他在1927年就已預知美國經濟會崩潰,且將殃及世界經濟。這位先知認為,超額供給或大量失業的出現,是因為勞動和其他各種生產因素在各業、各廠,以及各地之間的分配對其產品之需要的分配之間不能協調所致,之所以如此乃因「相對」價格和工資體系受到扭曲,扭曲的源頭就是政府使用了擴張性貨幣政策,因而創造出「人造」需求(包括產品和生產因素需求),使生產者和勞動者都做了「錯誤預期」,終使實際生產出來的產品及實際使用的生產因素都過量。此時政府決策者不但不及時停止這種虛假的擴張需求政策,反而更增強該擴張政策的應用,惡性循環的結果,不但使寶貴的生產資源流向低生產力之處,而且累積了大量的超額供給,一旦擴張政策停止,泡沫破滅之後就出現大衰退。有人會問:怎麼不繼續擴張信用,讓虛假需求持續?答案是擴張量愈大、期間愈長、泡沫將愈大,禍害也將愈大。


  重看七十多年前的歷史,再對照新生的風暴危機,所呈現出來的都是各國貨幣面值遠高於實值,這也就是「貨幣膨脹」或「信用膨脹」的同義詞。之所以如此,政府的不當管制和不當主導是幕後黑手,即便是美國也沒有真正的「自由市場」。這隻黑手無所不在,加上權錢勾結,尋租鑽營行為充斥,一旦出現問題,就將罪名加在自由市場之上。


  「欲加之罪,何患無詞」可用來形容風暴熾熱當時混亂情勢中,懷疑、甚至譴責自由開放政策,以及攻擊市場機能人士的心態和說法。我們甚至可以說,他們對於市場以及市場機能到底是什麼,根本不了解或者誤解,尤其動不動就以「市場失靈」來攻擊市場是不完美者,更是不了解市場為何物。


  當然,要清楚交待這些基本觀念並不簡單,也不是本文意旨,我們只能說市場機能是活生生行為「個人」將自我判斷作最充分發揮的方式,其中當然有「市場規則」在,而千千萬萬個市場各有其規則,政府的職責(若有)是在執行規則,保護行為人免受破壞規則者的侵害,而市場規則是參與市場的行為人共同摸索出來的。因此以「無法無天、毫無秩序、混亂」等等來形容市場,只能說是對市場的一種誣衊。無論是凱因斯學派或新凱因斯學派,甚至是經濟學的主流-新古典學派,他們心中往往認為經濟體系可以全盤洞悉、可以利用工程師的方法予以拿捏,也當然更可以利用政府政策來達成決策者的理想,這不啻是「夜郎自大」!


  我們可以說,所有的金融風暴都是有些國家的政府設計錯誤的結果。在危機出現,經濟已然衰退之際,即使誠心相信市場,願意回歸市場,也是緩不濟急,短視的人類於是又回頭求助政府,希望政府「扮演救世主」,最糟糕的是,管制和干預又被重拾。但是,政府可能在經濟事務上積極地做對事嗎?反自由化真的比較正確嗎?單由歷史上共產、集權解體是一種「自然演變」事實來看,就知答案應是否定的。然而今天還是重施「飲鴆止渴」的故技,讓人不禁感嘆:難道人類果真無法走出「惡性循環」的宿命?經濟大蕭條果真將要來了嗎?

 

資料來源:工商時報 C5/經濟教室 2008/10/12
作者:吳惠林/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