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吳惠林:毀金融釀海嘯 別誣自由市場

  又到每年諾貝爾獎揭曉的十月,這時的全球正被金融海嘯侵襲著,同時也引發對諾貝爾經濟學獎歷年來多所表彰的「自由市場理論」之質疑,因為自由市場理論被有些人認為是這波經濟風暴的罪魁禍首。就我看來,這是因果顛倒的指責,甚至有誣衊之嫌呢!

 

  簡單的說,包括這次的金融風暴,源頭都是「信用敗壞、人心沉淪」,將金融或貨幣的本質扭曲、毀壞,於是原本作為「信用工具」或「交易媒介」的金融或貨幣,回過頭來釀成巨禍,使市場機能受到嚴重的創傷,甚至無法運作。由所謂的「衍生性金融商品」如雨後春筍般大量湧現,人們在「槓桿原理」的催眠下大肆進行金錢遊戲,大演「五鬼搬運」戲碼,造成偌大金融泡沫,於是「真實經濟」和「虛擬經濟」嚴重不對稱。

 

  現在全球金融衍生工具總市值估算超過六八一萬億美元,實際上全球的GDP還不到六十萬億美元,所以虛擬經濟可以無限放大很多機構的資產,這個資產反過來又可以擴張他的信貸,這樣一個過程非常危險。比如說槓桿投資,它可以放大到二十倍到三十倍。三十倍如果下降到百分之三的話,其整個本金投資就會消失掉。

 

  在次貸危機爆發前,雷曼兄弟持有大量的次級債金融產品,以及其他較低等級的住房抵押貸款金融產品。其有可能減值的「問題資產」為七十一億美元,大大超過了它的緩衝資本卅二億美元,於是當房屋滯售、價格跌落、信貸緊縮時,這個有著一五八年悠久歷史的投資銀行,最後不得不宣布破產。

 

  所以,一切其實都是「貨幣過多」和對「貨幣角色」誤解惹的禍。

 

  說到這,我不禁懷念一九九三年十月廿三日去世的蔣碩傑院士,也為他生前未能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而叫屈。因為他畢生就是在捍衛「貨幣的本質」,緊守「貨幣為交易媒介」,要各國央行嚴控貨幣數量。蔣先生始終堅持貨幣是「流量」而非「存量」的基本觀念。

 

  貨幣流量之說就如同視貨幣為人體的血液,流動不已,讓經濟體系動態地順利運作。說得白話些,貨幣是當「交易媒介」之用的,應採用「狹義貨幣」定義。蔣先生這麼說:「……我所以堅持要用狹義的『貨幣數量』的定義,其理由是在通貨膨脹威脅之下,貨幣只可能被用作『交易的媒介』或『支付的工具』,不會再被廣泛的用作『價值的儲藏工具』了。同時也只有狹義的『貨幣』才能用作『支付工具』,其他附有利息的儲蓄性存款,雖然可以用作『價值儲藏工具』,卻不能用作『支付工具』,而必須轉換為『貨幣』才能用以購買或支付,與其他『票據』等並無二致。所以我一向主張不可將儲蓄性存款與狹義的貨幣合併在一起而統稱之為廣義的貨幣M2。」

 

  流量概念或狹義貨幣,就是只承認貨幣作為「交易媒介」功能,貨幣是需以生產或服務行為的價值作後盾,本身並無價值,蔣先生又說:「在通用貨幣為交易媒介而不准私人自製貨幣的國家,一般人民及廠商要想得到一些貨幣以供行使之用,必須先從事一種生產或服務行為以賺得相當價值之貨幣。其所賺得之貨幣,即是他對國民生產的貢獻之指標。他們以如此賺得的貨幣來購買一切商品,就是享受他們自己的生產行為應得的成果。」

 

  可惜的是,蔣先生的理念並非主流,於是讓貨幣的面目模糊,各種金融商品大肆炒作讓膨脹不已的虛擬經濟形成金融泡沫、不斷荼毒人類。讓人難過的是,由政府紓困、救市頻頻循環出現,可知人類還是沒從歷史得到教訓,依然誤解貨幣、濫用貨幣、濫發貨幣。如此,金融風暴怎會止息?在嘆息聲中我不禁更懷念起蔣先生來了!

 


資料來源:2008-10-11/聯合報/A19版/民意論壇
作者:吳惠林/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