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朱敬一:《掌握財經關鍵》全募兵制 真的那麼好嗎?

  馬總統國防政見之中有一項與兵役有關;不久之前他宣稱,要在民國一○五年前,將所有的兵源改為募兵,不再有義務役的徵兵制。這個政見似乎得到相當普遍的支持,不分藍綠都鮮聞異聲。

 

  國人之所以支持募兵,可能與過去偶爾發生的軍中服役意外事件有關。父母親不願意看到孩子在服役期間因為被欺負或不堪操勞而發生事故,因此對於強制的服役多所抵制。拋開這一層心理感受不談,徵兵與募兵孰優孰劣,卻又是經濟學家的分析專長,而且已經有三十幾年的歷史了。尼克森總統時責成若干經濟學者成立了一個特別研究委員會,做出「募兵優於徵兵」的結論,也促成了美國政策的逐漸改變。


  徵兵募兵 早有經濟分析


  徵兵是依法強制的,每一位役男年齡到了都得去服役(或都得抽籤決定是否服役)。通常,服役者領取非常低的入門薪資。這些義務役男服役期間放棄了自己原先從事具創造力的工作,而投身立正、稍息、跑步、割草、背領袖語錄等不具經濟生產力的軍旅生活,當然是社會生產力的浪費。這是徵兵制的社會成本。但一個國家卻又不能沒有國防,故即使有些社會成本,大家也願意承擔。


  比較關鍵 在於機會成本


  然而,募兵沒有成本嗎?當然有。花錢雇傭兵,要吸引這些人「自願」來做兵,不是得花更多錢嗎?表面上看沒錯,仔細分析又不然。假設徵兵一萬人,每人付最低工資一萬,則須一億元預算。如果以募兵制雇足一萬人,就得設定傭兵工資,以「吸引」一萬人自願來當傭兵。這個工資通常比一萬元最低工資要高,故帳面上政府支出必然有所增加。


  但由於傭兵都是「自願」來的,表示他們在民間的機會成本(因當兵而放棄的社會產出)比較低。因此,以法律強制徵得社會所有的人(包括比爾蓋茲)入伍,其平均機會成本一定較募兵來的高。故自諾貝爾獎得主傅立曼(M. Friedman)以降,絕大多數的經濟學家都主張募兵制,認為它是個有效率、節約成本的制度。


  然而,前述的主流經濟觀點,最近卻遭到強力挑戰。美國有不少參議員指出,募兵所得兵源既然是機會成本低者,故他們在美國屬於社會底層的機率較高。萬一主政者輕率開戰(如美國進軍伊拉克),這些底層士兵的家屬不太可能有什麼社會影響力,故即使其子孫慘死異城,打一場不明不白、找不到「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戰事,卻也無力發聲抗議。相反的,如果社會採行的是徵兵制,則結果可能大不相同。徵兵兵源隨機,來自各個階層,可能有立委的兒子、有部長的女婿、有總統的親戚。一旦這些人在莫名奇妙的戰事中喪命,那麼「檢討戰事」的聲音就會排山倒海而來,很可能就會終止一場爛仗。


  競選政見 仍應好好檢視


  總之,募兵制的優點是社會機會成本的節約,而徵兵制的優點則是減少涉入「不必要」戰事的風險。孰優孰劣,恐怕要視國情而定。以美國為例,其在世界各國濫行開戰的機率較高,也許徵兵制才是個好的制度。台灣是不是該採取募兵,是不是也該好好的辯論、檢視一番?如果因為是總統政見,教授學者就噤聲不語,傅立曼說,那些人可以叫做傭兵教授(Mercenary Professors)。其他職業,又何嘗不然?

 


作者: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朱敬一
資料來源:中國時報 A6/財經新聞 2009/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