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吳惠林:《經濟前瞻》挽救經濟得從根本做起

各研究機構所發表數字顯示,台灣經濟正於不景氣的低緩狀態遊走中,工商巨頭們對短期經濟也都不看好。要讓這樣的苦日子縮短,政府得從喚回社會、企業誠信,建立公平公正安全的投資環境開始做起。

 

  就在今年最強的颱風薔蜜侵台前夕,行政院經建會發布8月分「台灣景氣指標」,其中的景氣對策信號由上月的不景氣藍燈,上升到「有不景氣之虞」的「黃藍燈」,而綜合判斷分數由上月上修值16分增加3分為19分,這樣的訊息原本表示台灣經濟景氣呈現觸底反彈,但 8月分的景氣領先指標和同時指標卻還都雙雙持續下走,可見台灣經濟處於不景氣中掙扎。
  不景氣中掙扎的台灣經濟
  而相同走勢至少須持續3個月才算穩定,無怪乎經建會官員特別強調「8月這顆黃藍燈,不該解讀景氣出現止跌反彈,單一個月的燈號表現,不能顯示景氣是否好轉」。畢竟這只是8月分的情況,光從8月出現好轉的「股價指數」、「海關出口」和「工業生產指數」等指標,在9月又都轉趨增幅下滑,因而台灣經濟正在不景氣的低緩狀態遊走,應可確定。
  從以下幾個現象更可以看出:
  1.民眾消費力薄弱:中央大學台經中心9月30日發布「9月分消費者信心指數」,不但總指數較上月下降1.52點,6項指標也全都下滑,且全數小於100,亦即皆呈現「偏向悲觀」。6項指標下降幅度最大的是「未來半年投資股票時機」,其次是「未來半年國內就業機會」,接著依序為「未來半年家庭經濟狀況」、「未來半年購買耐久性消費財貨時機」、「未來半年國內物價水準」,以及「未來半年國內經濟景氣」。最後兩項雖然降幅相對小,其絕對值卻相對低(9月分別為 19.35和44.25),這兩項指數和「未來半年家庭經濟狀況」(指數4 4.65)一起觀察,又幾乎可確定台灣民眾消費力的薄弱。
  2.消費意願降低:再根據台經院8月分對製造業和服務業廠商的調查顯示,無論是製造業或服務業者都看壞未來半年的景氣,原因是在薪資成長疲弱和通膨壓力下,消費者的消費能力和意願都減弱。
  3.金融風暴、毒奶事件衝擊嚴重:金融風暴此起彼落對服務業的衝擊相當嚴重。而且,屋漏偏逢連夜雨,連續數個秋颱重創台灣,加上中國毒奶對消費行為的負面衝擊和有關業者產品下架、滯銷,更對台灣經濟不景氣產生推波助瀾效果。
  工商巨頭對景氣不樂觀
  工商巨頭們對於全球和台灣經濟看壞的談話也都不樂觀,例如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指出,這波景氣低迷至少會持續好幾季才能回暖,東元集團會長黃茂雄則認為恐怕要壞好幾年,而中信金控董事長辜濂松也認為需要一些時間,台灣經濟才會穩定下來。此外,外資機構也紛紛表示,台灣經濟在缺乏實質動力下,兩年內復甦機率不高,並調降今明兩年的台灣經濟成長率,概括而言,勉強高於4%。
  我們可以再用實質資訊來看經濟景氣。行政院主計處公布的8月分平均失業率4.14%,經季節因素調整後的失業率3.93%,以及1到8月平均失業率3.93%,和關廠歇業而失業的平均人數13萬3千人,都比上個月或去年同期增加,也是3年來最高。行政院主計處又發布1到7 月受雇員工平均每月經常性薪資37,053元,雖較上年同期增1.34%,但扣除物價上漲4.18%後的「實質薪資」,卻是下跌2.72%,是198 0年以來的最大降幅。
  所以,台灣濟景氣的確處於低迷狀態,再加上政治因素的推波助瀾,以及風災和國際金融危機的方興未艾,於是民心浮動導致信心低落,投射在股市的大幅滑落上。那麼,如何提振民心?
  首先,有必要釐清一個觀念,那就是經濟景氣指標帶給我們的是「訊息」,亦即反映當前的情況,若是情況不佳,也是在告訴我們「做錯了某些事」,提醒我們每個人要冷靜理性地檢討「到底錯在哪裏?」找到錯誤予以改進就能反轉回升;若拒絕反省檢討,甚至一味掩蓋,將會擴大錯誤讓情況惡化。
  妥善因應不景氣
  必須提醒的是,縱使得以發現錯誤並加以改進,也必須支付代價,要有過一段苦日子的準備,如果平時省吃儉用並有儲蓄的習慣,而且正派投資、經營,在不景氣的時候卻是得利者呢!因為便宜貨可挑。當然,由於大環境不佳,個人也都有可能被拖累,但對安分守己、有能力、苦幹實幹的人來說,可能性是相對較低的。
  其次,不景氣的時節,難免有難以過生活者,此時若能發揮「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民胞物與」高尚情操,是可以減輕社會問題。不過,必須謹記在心的是,「救急不救窮」,接受救濟者應心存感激,不要養成依賴的習慣。其實,人在苦難的時候生命力特別強,「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古有明訓。
  就當前不景氣來看,國際因素非常重要,但要說成是1930年代全球大恐慌的翻版,也未免太危言聳聽了,當時美國的失業率奇高(25%),目前還差得遠呢!千萬不要自己嚇自己,以致受到驚嚇而失志。不過,反過來說,也不能粉飾太平,應該盡量認清真相,正念面對問題努力以赴。
  回頭看處於不景氣的台灣,但見政府一方面說沒靈丹妙藥,另一方面卻又手忙腳亂地不斷推出無效的救急政策,相互相盾的作為更讓人民缺乏信心,加上對毒奶事件的無能表現,以及對毒奶原鄉中國的軟弱態度,而兩岸開放政策又是一廂情願的「依賴中國」,加深台灣人民「港澳化」的疑慮。
  值得再鄭重提醒的是,一個自由經濟體制裏,經濟景氣循環是常態,政府利用調節政策反會加深循環波動幅度,而當前全球金融海嘯,根源還是人心沉淪、信用敗壞,政府應在提升人心、喚回誠信上以身作則,因而落實「和諧社會」、建立「公平公正安全」的生活投資環境,才是應戮力以赴的要務!充其量可以提供外在環境變化的即時資訊,特別是中國「京奧後」政經環境變化的真相,以免台商誤判局勢陷入泥淖。

 

資料來源:工商時報 D4/經營知識 
作者: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吳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