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馬道:《學者觀點》台韓競合需要新思維


  人口、土地、及各種條件都較相似的鄰國。由於兩國出 口皆以製造業產品占絕大多數,近年在科技產業上多正面衝突。一直 以來,台韓的競合關係著眼在「競爭」多於「合作」不是沒有原因的 ,這點可以將台中韓3地經貿關係及台韓在產業和進出口結構中可見 端倪。隨著區域經濟自由化、全球化的腳步,台韓產業鏈及投資與貿 易其實已融合於1個密不可分的全球體系當中。雖然在單一產業或個 別產品上,台韓仍處於激烈的競爭關係,但其實在更廣泛的供應鏈及 產業價值鏈上,台韓產業體系早已融為一體。


  台韓需跳脫傳統競爭思維,應具有更策略性的合作思考模式,才是 符合雙方最大利益的。從政治經濟的角度分析,台灣與韓國都不算大 型的經濟體,在面對美國、日本與歐盟等強國的競爭下,長久以來只 能靠著發展某些特定領域產業來取得世界舞台的一席之地;從區域發 展的角度來看,面對中國大陸如此龐大的市場,台、韓兩國除了互相 競爭之外,其實也可以進行更多的產業交流與合作來獲取經濟上實質 的綜效。台韓競合關係的新思維應著眼在「合作」多於「競爭」,以 下提出4項思維作為各界參考。


  一、以平衡貿易的前題下拓展雙邊投資及產業合作


  在策略面上,小國寡民的台灣本應以積極的國際合作維持產業、貿 易及技術的領先與成長。台韓合作可思考在各自經濟體策略性的互補 下,積極拓展雙邊投資與產業合作。在台韓合作的產業類別上,臺灣 應以對我國策略性產業發展為優先,依據韓國不同的產業優勢進行產 業與技術的合作並落實台韓合作平台的交流。在產業合作的對象上, 應增加台韓之間產業與產業供應鏈上的直接合作。兩國可思考如何在 以平衡貿易的前提下拓展雙邊投資及產業合作,共同帶動雙方經濟成 長及東亞區域的繁榮與穩定。


  二、強化台韓中小企業在新興產業上的合作


  雖然台韓在經濟發展的歷程相似,但由大企業所組成的韓國經濟和 由許多中小企業所組成的台灣經濟,在經濟體的結構上有著明顯的不 同。大企業雖一直帶動著韓國經濟成長,但近年韓國政策已漸轉型為 「大中小企業」的均衡的模式發展。既然台灣擁有蓬勃發展的中小企 業,而韓國致力發展中小企業,台韓應可強化雙方在中小企業上的交 流與合作。特別是在新興產業上,互蒙其利。在執行的策略上,我方 可以思考如何建構台韓中小企業產業搭橋,提供法律、經貿、商情等 專業的諮詢,提供台商中小企業最即時的服務與協助。


  三、擴大在供應鏈上的互補及策略合作


  台灣與韓國的競爭關係在ICT產業裡彼此的較勁更為激烈,但台韓 在ICT產業上除了競爭之外是否也存有合作的機會?從目前的科技產 品供應鏈來看,台韓在ICT產業上有長遠且複雜的競合關係。展望未 來,台韓在ICT產業需具有更具策略性及建設性的合作互補模式。因 此,若能強化在後PC時代上既有的供應鏈體系,發展出具策略性、建 設性的合作與互補關係,則台韓雙方都能互蒙其利。此外,台、韓企 業可以運用雙方產業公會、協會領軍,加強台韓產業交流培養更深厚 的信賴感,以形成台韓ICT產業合作共識與策略,創造雙贏的局面。


  四、在供應鏈互補的基礎上利用ECFA優勢共同開發大陸市場


  台韓兩國對大陸出口產品是具有高度的重疊性,傳統上台商在大陸 擁有廣大的人脈和先天的語言及文化優勢,是韓商面對開發大陸市場 時所需的資源及助力。在台韓非相互競爭的領域中,共同開發及延伸 韓商商業觸角至渤海灣以外的內陸二三線城市是可行而且是被期待的 。此外,雖然中日韓自由貿易區的談判已宣布開啟,但離正式啟動還 有一段時間,此時韓、日商正可利用我國ECFA來彌補這個空窗期,加 強對台投資及合作,布局中國大陸。為因應此趨勢,我國政府可思考 以更積極的作為,將ECFA緊密連結東亞區域經濟體,以台中日韓交互 投資帶動區域貿易成長,以區域貿易成長帶動區域經濟的繁榮與穩定 。


作者:馬道/中華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

資料來源:工商時報 A7/政經八百 2012/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