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李淳、顏慧欣:從毒奶粉看兩岸經貿

  據報載,中國疑似遭受三聚氰胺汙染的毒奶粉,已有若干出口至台灣。對於未來兩岸經貿談判而言,此一事件值得吾人思考。


  兩岸經貿談判的第一步工作,並不在於兩岸談判模式與議題的設定,而在於凝聚國內共識、獲得社會支持。有鑑於兩岸關係的複雜度,此一凝聚內部共識爭取人民認同的程序的重要性,或許比其他經貿談判都來的重要且費時;亦惟有獲得社會充分認同與授權,兩岸經貿談判才能建立在穩固的正當基礎上。因此,我們以為分階段談判架構是一種務實、容易獲得社會認同支持,且能夠在較短的時限內完成的推動策略。


  毒奶粉事件的另一個啟發,是在分階段談判的架構下談判議題優先順序的選擇。首先,我們建議,如食品衛生與疫檢、產品標準與符合性檢驗等議題,由於食品衛生疫檢與產品標準等問題,各國的本地情況落差很大,因此WTO或相關國際規範容許各國在不違反國際標準的前提下,採行不同的標準。故提升與調和兩岸檢疫或產品標準對於社會與產業界有較大實益並較易取得認同,同時政治敏感度也較低,或許是值得先推動的議題。此外,隨著兩岸投資的鬆綁,投資保障協定也具有優先性。特別是考量台商在中國的投資數量與兩岸司法制度的落差,透過投資保障協定降低投資風險,誠屬完備投資環境的重要軟基礎建設。


  歸納前述,我們建議在分階段的堆積木談判模式下,現階段的談判議題,兩岸經貿談判應以食品疫檢、產品標準以及投資保障幾項對社會及產業影響最直接的議題,列為優先推動的談判議題。並且,推動兩岸針對此類議題進行談判的主要價值,若參考如美韓自貿協定(F TA)的模式,除了能提升相關法規的透明度與調和外,更在於建立正式的諮商機制(如兩岸食品疫檢標準委員會),使雙方能夠即時、機動的將食品衛生、檢驗標準與投資糾紛問題,透過正式諮商機制通報並進行協商。


  我們認為兩岸經貿關係尚有若干基本的工作可以同步推動,其中一項,或許是推動兩岸互設經貿辦事處,來負責商情與市場變化的觀察與蒐集,以及貿易推廣工作。依據報載,本次毒奶粉事件其實三月初便已浮現,而至九月才浮上台面。中國市場資訊的不夠透明,意味著設置經貿辦事處,將資訊揭露的時間點提前的重要性。事實上,外貿協會在世界各地的駐點已經超過五十個,但在中國這個最重要的經貿伙伴,卻完全沒有經貿駐點,原本就是一個應列為優先推動的工作。


  最後,我國政府目前將增加國內內需市場與就業率作為提升經濟成長之方向是正確的;然而,此等政策似乎完全繫乎於中國資金與中國市場的進一步開放。問題是,將所有的蛋放在一個籃子裡是否有其風險?再者,近日媒體也報導,「二○○九年世銀的全球經商環境報告」將台灣評為六十一名,不僅直落四小龍之末,連蒙古(五十八名)、土耳其(五十九名)、太平洋島國萬那杜(六十名)都比不上,這個訊息我們不能忽視。


  我國擴大內需與增加就業率確有賴於外國來台投資的增加,然而,這個「外國」不應僅限於中國而已,應針對的是「全球」的外資。我們現在面對的應著重在基礎投資環境與建設(包括投資法規與執行)的強化,使全球外資都有意願進來台。中國毒奶粉事件只是再次證明,中國政府與其資訊在此等事件處理上的不透明,換言之,若單純僅是中國貨品進口已經呈現資訊落差並造成我國人民生命健康等權益的重大威脅,則將來中國進來的資金,是否會對於我國經濟金融環境的穩定有負面影響,是我國政府所需要審慎思考的。

 

 

作者:台灣WTO中心助理執行長李淳、台灣WTO中心助研究員顏慧欣

資料來源:中國時報 A10/時論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