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王儷容:《名家觀點》農業金庫之困境與突破

  2003年中華經濟研究院、農訓協會及台灣金融研訓院協助成立全國農業金庫時,為了達成12萬農漁民參與的「一一二三—與農共生」大遊行訴求目標,將其定位為一準政策型行庫(至少在政府資金尚未完全退出農業金庫前)。

 

  持平而言,目前農業金庫所肩負的政策任務,在國內行庫無人能出其右。除了以母雞帶小雞的方式幫助農漁會信用部開創更多財業務來源,如輔導農漁會信用部投資有價證券、與農漁會信用部合作辦理聯合貸款、不動產信託及保險業務,更須投注心力協助信用部清理不良放款,使農漁會信用部經營體質逐步改善,讓申辦專案農貸的數十萬戶農漁民直接受惠。

 

  目前,全體農漁會信用部逾放比率已由三年前農業金庫開業時的13.48%,迅速降至目前的5.79%;存放比率則由39.11%提升至51.53%。直至目前,農業金庫即使沒有功勞,也應有值得嘉獎之處。

 

  農業金庫的資金取於農民、亦用於農民。不過,農業界在農業金庫既扮演股東(各農會共投入98億元資本,占49%)、又扮演被輔導的角色,原本即存有若干衝突。舉例而言,農業金庫成立兩年內,即湧入4,000億元轉存款,其中逾98%屬較高利息的定期存款,較諸一般行庫有相當比重的活存及活儲,金庫的利息負擔相對沉重;如何有效率去化龐大轉存款更是一項高度挑戰。

 

  目前農業金庫最大困境,除了資金龐大,苦無分支據點亦是其發展的一大問題。由於完全沒有分支機構,相較一般金融機構高達八成的存放比,農業金庫僅約一成五;金庫於人員編制及據點不足的限制下,須將轉存款資金30%轉存中央銀行,另秉持「保本優先、穩定收益」原則,將資金投資於風險度較低的國內外固定收益型有價證券。

 

  次貸危機雖多少波及金庫,惟因金庫屬於新成立的行庫,外匯操作額度有限,加上緊急啟動相關重整計畫及外幣保護措施,故認列損失相當有限,絕非外界訛傳達半數資本額的誇大損失。

 

  展望未來,立法院已於4月下旬三讀通過修正存款保險條例,將農漁會信用部依農業金融法規定轉存到全國農業金庫的轉存款,納入中央存款保險保障,避免被轉存金融機構發生問題時,基層金融機構損失慘重;惟院會亦同時通過附帶決議,限期改善不合理要求農漁會信用部強制轉存農業金庫銀行的限制,假若農業金融法因此快馬加鞭修法,多少可解決金庫最大難題。

 

  分行擴展亦需中央相關部會突破舊有思維,方能有所進展。亦即只要金庫能夠提出其分行能與現有農漁會信用部合創雙贏的策略與作法,則應放手讓其適度設立分行,而非以國內已存在over-banking的情形,一味駁回。

 

  另外,因金庫在農漁產業方面的背景較強,加上其資金來源大多為向特定人(即農漁會信用部)吸收的轉存款,故農業金庫可走向類似工業銀行偏向(農林漁牧相關)直接投資業務。換言之,政府必須加快之前已有構思的「農業科技創業投資計畫」,讓金庫得以透過結合專業投資評估及產業分析,引領農漁會資金進入農業科技的浩瀚領域,並創造全球缺糧陰影下,台灣未來的農業發展願景。

 

作者:經濟展望中心王儷容主任
資料來源:2008-08-19/經濟日報/A4版/金融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