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吳惠林:《金融海嘯與全球資本主義危機系列》問題不在資本主義 在市場倫理

  當前全球正遭受「金融海嘯」的侵襲,在不絕如縷的求救聲中,也響起對「資本主義」和「自由市場」的質疑,甚至有罪魁禍首的指責。這個場景非常熟悉,最近的是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如火如荼之際。當時各個角落響起對「資本主義」的質疑聲,也指資本主義是禍首,而且也有人附和馬克斯當年說法,認為資本主義已到自我毀滅的時候了。

 

  次年十月,該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有社會主義傾向的聖恩時,資本主義又被數落了一次。對照今年場景,情況幾乎雷同,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素有「左派的良心」、撻伐自由經濟或資本主義不遺餘力的克魯曼。

 

  其實,歷史上一直都不乏對資本主義的攻訐。最有名的除馬克斯之外,就數熊彼得在一九四二年提出的,資本主義因為發展得太成功,終而產生危機而沒落、毀滅。不過,儘管有關資本主義的種種眾說紛紜,然而有一個關鍵課題卻必須先澄清:大家心目中的「資本主義」到底是什麼?

 

  儘管「資本主義」世人耳熟能詳,但其意義畢竟是模糊不清的,全球知名的產權大師張五常教授早在一九八一年就說:「共產主義、社會主義、毛澤東思想,甚至資本主義,它們的定義,含糊不清。甚至在以嚴謹見稱的經濟學的範疇裡替這些名詞所下的任何定義,也大有問題。」迄今,這個說詞仍是顛撲不破的,雖然充斥著各種對資本主義的批判,但我們看不到清晰的資本主義輪廓,似乎每位批判者都樹立一個稻草人來撻伐。

 

  已故自由經濟學前輩夏道平先生一九八八年就曾說過:「『資本主義』這個名詞,是馬克斯創造出來,用以概括工業革命初期一切叫人厭惡的現象,作為攻擊的總目標。從此以後,『資本主義』就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成為剝削制度的代名詞,一般人不懂得經濟學,也不熟悉經濟學,遇到訴諸於感官情緒的反資本主義的宣傳,他們就毫無批判地一概接受。」

 

  那麼,既然「資本主義」這麼模糊,何不設法將之定義清楚,或者乾脆放棄不用,將之徹底埋葬算了。雖然後者較理想,但因「資本主義」這個詞太具吸引力了,根本不可能拋棄,由「裙帶資本主義」、「超極資本主義」等等名詞的出現都要加上「資本主義」就可知一斑。那麼,既然無法放棄資本主義這個詞,為免大家各說各話,還是應該將其做明確定義。

 

  就我來看,夏道平先生說的最好,他說:「資本主義是一種經濟秩序。這種經濟秩序,是以私有財產為基礎;生產與分配則由市場運作,透過價格體系來決定;政府的經濟功能,只限於提供某些必要的法制架構,使市場能自由順暢地運作而不加干擾。所以我們也把資本主義叫做市場經濟。市場經濟不是什麼偉大人物的精心設計,它是芸芸眾生個別行為的互動中慢慢自然形成的;高明的社會哲學家只是發現它,瞭解它的優越性、並進而發展出一套自由經濟的理論體系。」

 

  總之,「資本主義」這個迷人的名詞不可能被丟棄,就應將其真義做明確的定義和說明,而「私產制度」或「市場經濟」就是最好的代名詞。必須強調,市場經濟的主體是千千萬萬活生生、有靈魂、會思考的「個人」,而在人類有人與人之間互動以來,為了追求生活的最大滿足,致「治理這地、生養眾多、遍滿地面」的境界得以達成並維繫,發現市場經濟是最好的制度。

 

  當然,在市場經濟裡充滿了人際間必須遵循的「準則」,我們姑且稱為「市場規則」或「市場倫理」,而各個行為人也應該具備身為「人」的基本修養,如誠信倫理。至於政府這個組織,在市場經濟裡扮演著極其重要角色,簡單地說是「維護芸芸眾生的生命財產安全」。

 

  但實際生活在「所謂的」市場經濟的人們所看到的社會現象,叫人厭惡或苦惱的,卻愈來愈多。這該怎麼解釋呢?實情是,這不是市場經濟的結果,而是市場運作受到許多違反經濟法則的干擾使然,而干擾的源頭卻弔詭的總是原該擔任去除阻礙市場運作障礙任務的政府。

 

  對照當前的金融風暴,不正是芸芸眾生「不誠信」、破壞市場倫理,而政府沒盡其維護市場規矩、疏忽監理、沒扮演好其角色所致嗎?怎可反而責怪資本主義或自由市場呢?


資料來源:2008-10-24/聯合報/A23版/民意論壇
作者:吳惠林/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