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朱敬一:安得廣廈千萬間 - 馬總統,李國鼎先生的貢獻是這樣的

  李國鼎先生在九年前的五月底逝世;上周其故居整修完畢、對外開放,黨政大員紛前往致辭,感懷他對台灣經濟發展貢獻。李先生歷任經濟部長、財政部長、科技政委;外界談起他的成就,常提及「台灣科技教父」、「科學園區推手」等事蹟。在此,我不想以零散的「業績列舉」來描述李先生的貢獻,而想拉高抽象層次,看看他究竟替台灣型塑出一個什麼樣的典範類型。更重要的是,主政者有沒有可能尋找一兩位政務人才,去「複製」李先生當年的成功經驗。

 

  李國鼎先生「科技教父」或「園區推手」的名號,都是他在行政院科技顧問組任科技政委時所建的功業。但我認為,李先生在任科技政委前的財經部會首長經驗,也是他在科技政委任內能大展鴻圖的原因。

 

  如果大家將所熟悉的「研發」兩個字拆開來看,則「研」是著重於基礎科學面,試圖在實驗室或書桌前推演創新,做出學術貢獻;而「發」則著重應用發展,強調把科學研究的成果落實到產業面。以施振榮先生的微笑曲線做比喻,「研究」是在曲線的最左上端,而「發展」則是希望由左上端開始沿曲線向右下延伸,將科研帶向產業收益。李國鼎先生在科技政委任內所做的貢獻,諸如設置新竹科學園區,就是在大力推動科技與產業的銜接。

 

  如一定要把李國鼎先生所做的工作放在當今內閣首長框架下看,則他當年像是「科技政委兼經建會主委」。讀者不要小看這組合的威力;我認為這是落實台灣科技研發產業化的關鍵。台灣歷年來在美國所請得的專利總數,約排名世界第四或第五,而若以每人專利數計,則台灣都排在全球第一。這麼優秀的研發成果,卻無法落實到知識經濟的相關產值,就是因科技與產業斷層了。李國鼎先生當年成功地促成了銜接這兩個面向的環境,遂有後續卅年的台灣經濟果實。

 

  寫到這裡,讀者就能理解我前文所說李先生財經歷練對其科技政委業務的貢獻了。我翻一翻資料,發現李先生後繼的所有科技政委,沒有一人敢稱懂得產業發展。科技政委曾經兼任過國科會主委,整合科技政策,卻無涉產業。而過去廿年經建會主委中,也沒有一人敢稱懂得科技前緣的牽引特質。經建會主委或有理工背景者,但是對科技研發的本質、知識經濟的帶動引擎,卻少有精確掌握。我甚至認為,當今閣員中要找一位同時能兼任科技政委與經建會主委者,恐怕找不著。

 

  找一位現代李國鼎重不重要呢?當然重要。別的不說,單看政府所宣稱要推動的六大新興產業,除觀光一項外,其餘皆與科技產業密切相關。綠能、生技、醫療當然有科技面,精緻農業背後的ICT產銷管理也是科技,而文創產業中的數位媒體、數位典藏等,更是應用科技延伸。如科技政委不懂經濟、經建會主委不懂科技,甚至不能體會這兩者之間的密切相關,我認為成功推動六大新興產業的機率都很渺茫。

 

  蔣經國總統當年重用李國鼎先生為科技政委,不知是偶然或是睿智,但無論如何是造就了一個「科技與產業結合」的成功範例。如果我們真要緬懷李先生對台灣的貢獻,就不能只是以「業績列舉」的浮面方式行禮如儀,而該從中尋求典範意義、嘗試複製經驗。台灣社會真能打通科技產業任督二脈的人也許不多,但努力求才必然有所得。無論如何,得要主政者看到問題的關鍵才行。

 

  卅年前,台灣西側還沒有強大的競爭對手,李先生當年的遠見足以令其成就功業。卅年後的今天,台灣在東亞的競爭對手虎視眈眈者眾,而我們的機會之窗也只有一兩年。馬總統要找現代李國鼎,可得要加速哦!

 

 

作者: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朱敬一
資料來源:2010-06-07 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