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吳惠林:麥斯金機制設計 讓市場最佳化

原刊登:2008-04-16/經濟日報/A5版/話題新聞

作者:吳惠林 (研究員)

 

200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之一麥斯金和明尼蘇達大學的赫維茲(Leonid Hurwicz)、芝加哥大學的邁爾森(Roger B. Myerson)三位教授,因為為「機制設計理論」(mechanism design theory)奠定了基礎,共同獲得2007 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瑞典皇家科學院的頌詞指出,機制設計理論在當代的經濟與政治學上扮演要角,他們的研究有助於對經濟交易中涉及的機制與決策過程提出解釋。

 

原本三人的研究旨趣在於,在可得到的資訊下,包括所有關係人的動機等,賽局理論如何有助於得出最佳、最有效的資源分配方式。

 

頌詞又說︰「由赫維茲開創,經麥斯金與邁爾森進一步發展的機制設計理論,已大幅提升我們對最佳配置機制的理解,並解釋個人動機與私人資訊對資源分配的影響,讓經濟學者、政府與企業人士區別出什麼情況下市場能運作良好,那些則否。」

 

應用廣泛 改寫監管理論

 

諾貝爾獎評審團也指出,這項理論「幫助經濟學者識別出什麼是有效的交易機制、規範體系與投票程序」舉例來說,這理論有助於辨別那一個體制能在交易中達到最大效益、能極大化賣方預期的獲利,或能提供包含最佳組合,但不會反招流失的保險方案。

 

機制設計理論幾乎應用在所有領域,像是目前最熱門的網路交易。由於經濟學家無法知道網路交易市場到底如何運作,因此愈來愈多學者開始應用機制設計理論分析網路市場。這個理論得到大量運用的另一個領域是監管理論。

 

我們現在看到,基於這方面的研究,監管理論被重新改寫,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被實施。像在英國這樣的國家,我們看到機制設計理論不僅被用來為放鬆監管的工業設立交易機制,而且也被用來監管剩下的壟斷者。麥斯金在經濟理論上多有研究,如賽局理論、誘因經濟與合約理論。他在機制設計與實行,以及動態賽局的著作上特別為人所知。目前他的主要研究包括:比較相異的選舉法則、檢視不平等肇因與研究聯合結構。

 

機制設計彌補市場機能根據經濟學之父亞當‧史密斯的說法,自由市場表面看似亂無章法,實際卻有一隻「看不見的手」進行引導,有效分配資源。然而實際市場運作總與理想的競爭市場有差距,這時就需要設計機制,藉著研究人類社會的各種分配機制的運作,來評判政府管制是否必要,以及如何設計。

 

例如,市場競爭不可能達到完全自由化,消費者能掌握的資訊一定有盲點,許多交易不是在公開市場進行,而是涉及各種利益團體的互動角力。處理這類問題的機制設計理論相當複雜,因為關於個別喜好與生產技術的資訊,通常是分別由眾多的行為者(個人)所掌握,而每個行為者都想運用這些資訊來謀取個別利益。

 

麥斯金等人的貢獻就在於,讓我們更加瞭解這些情況之下的最佳分配機制有何特質,考量個體誘因與私有資訊,分析能夠讓市場蓬勃運作的環境,設計健全的市場交易機制與政府管制方案。

 

「機制設計理論」屬於個體經濟學,是資訊經濟學的一支,主要是在資訊不完全情況下設計一個機制,以讓市場最佳化,可運用於政治制度和公司治理等方面。

 

修正缺失 統一資訊目標

 

會出現「機制設計理論」主因有二:一是關係人的資訊不一致,二是目標不一致,因此必須設計一個機制,修正市場的缺失。古典經濟學派假設市場是完全資訊,不會考慮資訊不對稱的情況,資訊經濟學就是針對古典經濟學派的修正,從1970年以後開始興盛。

 

例如,公司經理人與股東的資訊和目標就不一致,經理人有較多的資訊和權力,可以做出對個人有利但對公司不利的決策,小股東則可以設計公司治理制度,包括經理人決策必須通過董事會、獨立監察人要蓋章等,以規範經理人行為。又如,官員和一般人民的資訊和目標不一致,官員可能知道某個採購案的底標,進而舞弊,所以人民就設計採購法,以規範官員的行為。(作者是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