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吳惠林:台灣整體經濟情勢還是平穩格局,工商時報

台灣整體經濟情勢還是平穩格局

作者:吳惠林 (第三所研究員)
原刊登:工商時報 - D3 / - 2007/12/07

註:原刊登於工商時報之內容略有刪減,此處轉載為經作者同意之原文。

在台灣社會兩極化、政治化異常嚴重下,連經濟指標及其數據表現,也無法倖免,近期就熱烈上演羅生門劇情

近三年台灣經濟成長率逐年上調

首先,11月22日按季定期發布「國民所得統計及國內經濟情勢展望」的行政院主計處,在參考經濟部工廠校正、營利事業所得稅結算申報資料後,回溯修正2005年和2006年經濟成長率,分別為4.16%和4.89%,各上修0.09百分點和0.21個百分點,同時也對今年(2007)經濟成長率預測值做調整,由三個月前預測的4.58%大幅上調0.88個百分點至5.46%。由於後者調幅近一個百分點之多,且突破5%,有媒體以「市井小民及各專業機構滿地找眼鏡碎片」形容。

最具新聞性的是,前主計長韋伯韜(原名韋端)的評論,媒體最先引述韋先生「這是選舉數字」的評語,對行政院主計處造成大衝擊。因為韋先生不但是專家學者,更擔任過主計長和負責國民所得資料編製、發布的第三局局長,對於行政院主計處的業務應非常熟悉,被認為既有理論基礎又有最豐富的實務經驗,其評語很容易獲得大眾信任。韋先生這句話一出,再經媒體大面積傳播,行政院主計處的信用難免大受損傷。雖然韋先生隨後召開記者說明會較詳細陳述其立論點,而行政院主計處第三局局長也在媒體投書回應釋疑,是有亡羊補牢之效,但難以彌補創傷。

其次,11月27日行政院經建會循例發布10月份台灣景氣指標,在景氣對策信號這個指標上,不但將9月份的燈號由原先發布的代表景氣穩健的「綠燈」修正為有過熱之虞的「黃紅燈」,10月份也持續亮出黃紅燈,而且綜合判斷分數同樣維持在該燈號的最低限32分。

這個訊息也引來學者的質疑,媒體顯著報導長期追蹤國內「消費者信心指數」變化的輔大教授謝邦昌之評論。他以國內消費真的冷到極點,認為「所公布的數據,跟民眾感受度落差太大,政府的調整顯然無法忠實呈現國內情況,官方有必要再檢討計算機制的內容」。

台灣經濟景氣有過熱之虞

關於謝教授的質疑,係以其調查發布的「消費者信心指數」為基礎,先不說這個數據是否真能反映實情,就接受「台灣的消費真的冷到極點」,也不能說經建會的景氣指標失真,一來這是10月份的數據,二來10月份台灣籠罩在「物價飛漲」氛圍裏,而「黃紅燈」不正是反映這個訊息嗎?反而「消費冷」才可能失真呢!因為若沒有消費者的購買,物價怎可能漲得上去。或許「消費冷」的真義是「所得沒漲」,而我們的確看到十多年來受僱員工報酬幾乎在原地踏步,但物價卻上揚了,到底是誰有錢拿出去消費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需先搞清楚台灣人民是否「有錢」?只由台灣外匯存底列名全球前五名來看,答案應是肯定的。在國內游資充分加上國際熱錢大量且快速來去下,整體而言,台灣是應防範「通貨膨脹」的出現才對。而經建會景氣燈號連續兩個月閃現「黃紅燈」,10月份的領先指標綜合指數又較9月上揚、預示11月份還可能維持物價高的景氣可能過熱情況。不過,由於11月台灣股市跌多漲少,或許可以澆熄通膨火苗,讓景氣穩健的「綠燈」重現呢!

至於誰擁有大筆餘錢來消費?由受僱員工報酬沒增、所得分配不均仍大來看,人數比重相對少的高所得這一端擁有,應是答案呢!而這群人的消費力高也是不爭的事實吧!

那麼,應該不是經建會景氣指標失真,反而是謝教授的「消費者信心指數」可能有偏誤。無論如何,以「某項調查」結果來斷然質疑行之有年的經建會景氣指標「失真」,既不恰當,也對經建會不公允。

今年的台灣經濟成長出乎預期的高

回過頭來看台灣的經濟成長率,經由行政院主計處第三局局長的回應解說,應該可以較清楚、明白,而以該處幾十年的紮實基礎和豐富經驗,加上集合諸多專家學者組成的堅強評審委員陣容,我們毋寧相信該處編製的數據,也不相信該處會故意砸毀好不容易建立的品牌、聲譽。所以,只剩一個多月就要結束的今年,不確定因素的影響力已起不了大作用,行政院主計處最新預測的台灣經濟成長率將超乎預期的高達5.46%,也應可接受的了。至於明年,由於國際油價走勢迷離、美國經濟榮衰變化莫測,再加上中國經濟泡沫和2008年北京奧運等不確定因素的攪局,不同時點的預測值恐怕差異極大,而目前的一般看法較傾向看跌。

最後,有必要強調的是,經濟指標和數據的建立、編製極不容易,任何人(包括製作者、使用者)都要小心維護,畢竟公信力的建立困難,但將之毀壞卻相對容易。我們欣見行政院主計處和經建會官員勇於任事,不但不怕被政治化而定期發布數據,也勇敢的站出來辯護,讓真理愈辯愈明,也讓真相顯露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