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吳惠林:基本工資其實不是工資

  沉寂一段時間的基本工資爭議,近日又浮上檯面。先是勞委會拋出政府角色將淡出基本工資審議,改由勞、資、學各三分之一組成勞資審議委員會。接著又傳出基本工資可能導入地區別、身分別的不同制度標準。不論是哪一種做法,甫一提出就招來漫天炮火。這樣的爭吵戲碼幾十年來一直上演,往後也將一而再的出現,因為基本工資已是道道地地「政治性議題」,除非能早日導正,否則沒完沒了。那麼,到底基本癥結在哪兒呢?

 

  說穿了,「基本工資」根本不是「工資」,它是所謂的「基本生存水準」,是典型的「社會福利」,理應由政府或全民共同負擔,而當前的基本工資卻是由雇主單方面支付,明顯的「牛頭不對馬嘴」。所以,有必要「橋歸橋、路歸路」,讓基本工資還原其真實面目,就以「基本生存水準」真名直接交由主掌社會福利事務的內政部負責。如此一來,我們就可以進一步思考,有什麼最好的方法讓全民都能免於活在「生存線」之下。必須提醒的是,這項社會福利是棘手課題。

 

  現今實施的「基本工資」其實是「最低工資」,這在基礎經濟學教本中是最常被用作「價格下限」的教學範例。既然是最標準的例子,也就是說有著確切答案。簡單的說,「最低工資」是政府公權力決定的,一定高於市場自然決定的工資水準。

 

  無論是以月薪、週薪或是時薪,基本上都對生產力最低的邊際勞工、身障者或部分工時工作者產生最大的直接影響,亦即支領低於該工資水準以下者受到衝擊,而且是「負面」影響,視該水準的高低決定衝擊面大小。吊詭的是,這正與該項政策的目的完全相反。理由其實很簡單,這些邊際勞工所處的市場「競爭程度最高」,業者很難對其剝削,稍一拉高工資就負擔不起而將邊際勞工解僱,而此等業者也往往是「最微利」經營者,因而也最可能隨之倒閉。

  

  只不過,這些「邊際勞工」和「邊際廠商」所占比例「非常微小」,整體來看,衝擊也小,在做一般經濟計量實證分析時,往往得到「不顯著」的結果。更值得一提的是,這些邊際勞工和邊際廠商也往往不在「正式統計資料」之中,實在無法實際獲知其受害程度,他們只是最無力、最無知、最認命的一群!

 

  有無皆大歡喜配套措施?老實說「沒有!」,最可能的後果是:非法打工者將上升,勞資關係將惡化。我們可以引用一九九二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人力資本和勞動經濟權威學者貝克教授的話:「『提高基本工資會降低就業機會』的定論,連神通廣大的人都很難駁倒。既然政治人物的功力還沒那麼高,就不應該試著提高基本工資。」

 

  那麼,朝野上下何不齊心致力導正基本工資呢?

 

 

作者: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吳惠林

資料來源:中國時報 2010-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