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陳信宏:《專家傳真》跨界的科技創新 摸得到

  終於進了名聞遐邇的花博夢想館,聽到和感受到的是工研院多種技術的另一種形式呈現。先前,我曾經參與多個法人科專計畫的評審,所看到的科專計畫成果是報告中的多個數字;即便工研院的紙喇叭曾經獲獎,仍只是一則驚嘆一時的新聞。但是在夢想館中,卻是可以讓人們體驗與感受的科技創新果實。

  日本橫遭強震與海嘯巨禍,固然令人欷歔,但日本政府在地震前3 0秒發出警告簡訊,也讓人見識到讓民眾有感覺的科技創新。事後來看,台灣或許也能,但仍欠缺多種元素的整合。更重要的是,長期以來,我們比較缺乏的是貼近需求的整合創新模式。事實上,台灣的大問題在於研發創新主要用在解決海外或國際大廠的需求,比較傾向於為人作嫁,較少能夠系統性地解決多數民眾的切身問題。例如,研考會的調查顯示,「電話詐騙氾濫」為首要的民怨,日本的作法是在提款機附近架設短距離的行動電話收訊干擾器。更重要的是,不管解決方案為何,若沒有政府部門洞見需求,出面整合,電信業者也難主動採取應對方案。

  不過,花博夢想館,目前廣受民眾好評,象徵著台灣法人科專計畫跳脫傳統窠臼的一步。背後是一種工研院內外整合的新創新模式;而且有效地利用了來自台北市政府的需求和跨界的軟硬技術、人文與科技整合。

  2008年8月台北市政府委託工研院開始策劃執行,目標是要以夢想館作為展現台灣尖端科技的互動展館;為全球首創虛擬敘事空間的科技互動展館。夢想館是由工研院創意中心策劃製作,結合院內機械所、電光所、辨識中心、材化所、量測中心。全館18件展品,充分利用了工研院6項技術(電控液晶玻璃、紙揚聲器、UWB監測技術、RFID應用、3D裸眼立體顯示技術、動力懸吊技術),共15項專利。

  而且,創意中心也並非獨立運作,而是與9位藝術家、4間互動媒體機構共同創作和策劃,而創意中心也承擔了跨界轉譯的角色。夢想館的成果實現了工研院內創意中心、各基盤研究所/焦點中心不同的能耐/科專成果的系統整合,並有外部需求與不同專業的導引與對話。例如夢想館大廳的巨型機械花朵「綻放」,是由知名裝置藝術家游文富提出構想,結合工研院機械與系統研究所技術所形成的創新體驗結晶。換言之,工研院結合近年來經濟部科專計畫研發的技術成果與藝術家的創意,透過跨所中心整合,賦予科技嶄新的應用機會。這個開放式創新的結晶以不同於傳統科專成果的方式帶給花博參觀者新體驗與驚艷。

  此過程跨越了研發法人既有的創新流程,反映服務系統性創新所需,但我們比較欠缺的「制度能力」(institutional capability),包括整合能力、行銷能力、組織能力、溝通能力與協商能力,以處理需求界定、使用者的參與和回饋、系統整合與呈現、推廣等議題。但是,如同某經濟部長官所說:長期以來,我們的廠商和法人比較會解題,比較不會去發現問題,發現問題本身就是一個過程,如何聽懂不同專業人的想法,彼此去妥協、讓步,最終將問題克服、解決。

  花博夢想館目前仍然只是將工研院多種科技依託著花博這個盛事或公共服務進行加值練兵,接下來的問題是:如何放大規模與後續推展?仍需進一步努力。未來工研院等各研發法人或許可仿效花博夢想館的工研院內整合經驗,甚至於對外爭取重要節慶活動的系統及服務創新展示機會,進而爭取產業化。另外,系統性服務創新往往會涉及實驗場域示範應用,這也可先於法人內部建立小型的示範應用場域,進而尋求放大規模的機會。

  換言之,法人針對系統性服務創新的研發行為與作為也需要「換腦袋」,開始問不同的問題,設定不同的目標,從不同的(使用者)角度切入,甚至於能夠協助培養市場。所以,法人的研發模式要從價值主張/使用者需求,推演服務架構,再進而規劃產品架構;要從內部研發轉到開放性創新與共同創造的模式。甚至於,部分領域有解決台灣迫切需求的解決方案,讓一般老百姓真切感受創新的果實。如此一來,我們長期以來爭取民眾支持的研發投資也可轉換成有感的科技創新。

 


作者:中華經濟研究院國際經濟所研究員兼所長/陳信宏
資料來源:工商時報 A6/政經八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