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吳惠林:《趨勢前瞻》有溫暖的心更要有冷靜的腦

■書名:下一個榮景─當經濟遇上政治 ■作者:保羅.克魯曼 ■出版:時報文化   1997年7月2日爆發的亞洲金融風暴,曾對世人造成莫大的震撼和傷害,但也造就了3個名人,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迪悍然實施外匯管制、固定匯率的魄力深受矚目;被馬哈迪指名道姓痛罵的國際炒家索羅斯(George Soros)也一夕成名。另一位聲名鵲起的是當時任教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現今是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的克魯曼。   ◎克魯曼因金融風暴而暴紅   1994年底之前,知曉克魯曼大名的很可能僅限於經濟學術圈,以及美國部分閱讀過其雜誌文章者,但他在該年底,於《外交事務》(F oreign Affairs)雜誌上發表的〈亞洲奇蹟的迷思〉(The Myth of Asia s Miracle)一文指出,東亞各國以往藉由勞動力和資本等生產因素「數量」的不斷增加使用,所造就的「經濟奇蹟」,已因生產因素的衰竭,但技術進步卻無法提升,而接近尾聲,將與1930、50年代的蘇聯奇蹟那樣地消失相互呼應的特異觀點,引發世人議論紛紛。」   就在兩年半之後爆發東南亞金融風暴,似乎正好印證其「亞洲奇蹟殞落」的預言,於是克魯曼一炮而紅,到處爭相邀約,其一言一行被全球媒體大量引述報導,「大師」、「諾貝爾獎候選人」等頭銜加身,而其過去所寫的文章也水漲船高,要說洛陽紙貴也不為過。   ◎文筆優美善說故事的克魯曼   在這本新書中,克魯曼將觸角伸進政治領域,以「政治經濟學」描述美國1930年代經濟大恐慌以來的政經發展史,再一次發揮他以優美文章說故事的能耐。這本書旨在哀悼美國中產階級的消失、所得分配的極端不平均,也可用這兩年非常流行的「M型社會」來形容。克魯曼在陳述美國的發展演變過程中,認為全球化和科技變遷這種一般公認的原因並不能解釋美國中產階級消失、所得分配惡化,而是體制、行為準則和政治力的改變使然,他於是描述共和黨和民主黨之間的競合經過,行文中貶抑共和黨、讚揚民主黨。   在克魯曼心中,共和黨偏袒、保護大企業和有錢人,共和黨政府藉著減稅和取消社會福利,或讓福利民營化,將財富集中在少數人,再依靠他們的大筆捐款、獻金,經由選舉伎倆(例如利用種族、愛國主義意識型態)來贏得選戰,取得政權。不過,到小布希第二任時,美國人民已經覺醒,加上黑人以外的移民人數比重大幅提升,大反轉的時日已然到來,刻正進行的2008年總統大選明顯透露出此訊息。而民主黨勝選機率異常高,該黨兩位候選人不約而同重視並討論全民健保計畫、因應貧窮新方法、協助無殼族的選項等等方案就是最好的證明;相對的,共和黨對手完全提不出對策,只在比賽誰最像雷根,還有誰對酷刑最狂熱。   克魯曼在行文中非常懷念1930年代大恐慌後小羅斯福總統實施「新政」的那段日子,因為中產階級出現、社會公平、政黨間和諧共處、所得分配相當平均、人民安居樂業。我們知道,新政是政府大力干預市場,提供所得重分配社會福利。克魯曼在期待美國出現「新新政」之餘,主張將「全民醫療」作為重點,就像社會安全制度是舊新政的核心一樣。在成功實施全民醫療後,接著就能轉而解決更廣泛、更艱鉅的美國不平等的工程。他認為這是「自由主義者」的任務。   ◎有必要釐清政府角色   克魯曼堅稱自己是「自由主義者」,而且引以為傲,他崇信「以限制極端富有與貧窮的體制為基礎的相對平等社會」,而且崇信「民主、民權和法治」,而自由主義者要讓中產階級社會重現,終極目標並非一黨統治,而是重新建立真正充滿活力、良性競爭的民主政治,克魯曼以「民主政治就是自由主義的真義」作為全書結語。   我很欣賞並認同克魯曼所講美國故事,但對他的詮釋和解讀卻難苟同,特別是他認為政府應「強制性」地實施全民醫療保險和全民健保。儘管他舉出法國、加拿大、英國的例子,也作了學理分析,但這些國家其實都有諸多嚴重問題存在,就說近期美國媒體也以台灣全民健保作為成功例子,並想取經效法。可是我們不是年年為此課題憂疑不已,而財務黑洞和醫療品質早已成新政府非常頭疼的重大待解難題了嗎?   1999年8月我以《凱因斯已經還魂?》為題評論克魯曼的《失靈的年代》一書,指出他比凱因斯更像凱因斯,是「青出於藍,更勝於藍」,並建議重閱197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之一海耶克對1930年代經濟大恐慌的診斷,且呼籲「釐清政府的職能,還市場機能的充分運作,讓每一個真正具行為能力的『個人』,在學習試誤當中負起應有的責任,更重要的,讓墮落的人性重新拾回誠信等倫理道德,實在不宜再因循放任讓只重短期的凱因斯魔法再三地愚弄了,否則蕭條夢魘會更密集地蒞臨人間!」   對於本書,我雖認同克魯曼同情弱者、幫助弱者的「溫暖的心」,但他偏向費邊社(Fabian Society)的「社會主義者」之藥方,其實很危險。同樣的,也應以「冷靜的腦」再向「純正的自由主義者」海耶克取經,以防走向「一條由善意鋪就的地獄之路」。就讓政府擔當裁判的角色、創造並維護「一個公平、公正、自由、安全、和諧的生活環境」就好,不應讓政府充當萬能的上帝!(本文取材自本書推薦序,作者為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原刊登:2008-05-31/ 工商時報 C6/閱讀館 作者:吳惠林 (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