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王健全:製造服務業未來走向分析, 全球e焦點電子報

作者:王健全 (第三所研究員)
原刊登:全球台商e焦點 - 第86期 - 2007年9月11日
原文連結 : http://twbusiness.nat.gov.tw/epaper/y07/09/86-221.htm

隨著新興工業國家挾其低廉生產成本的競爭,台灣的電子資訊業在製造上也面臨瓶頸,不過,在有效結合服務,由單純製造邁向結合設計、運籌管理及維修等服務而發展出製造服務業,不管BTO、CTO的模式,使國內的OEM廠商得以延伸價值鏈,提升附加價值,並為跨國企業提供更客製化的服務,也為台灣的電子資訊業再啟生機。

不過,值得憂心的是,近年來,中國大陸崛起成為全球代工重鎮,電腦產業更進一步進入微利時代,為了維繫利潤率,廠商紛紛外移中國大陸生產,引發產業空洞化及失業的疑慮。

另一方面,中小型業者或二線廠商缺乏資源轉型為製造服務廠商,仍須借助專業製造服務業者來強化其爭取客戶及為客戶提供更客製化的服務。

展望未來,國內的EMS為了維繫其國際競爭力,可以從「深化」及「廣化」兩個層面著手。在深化方面,延伸價值鏈,由OEM邁向ODM,由BTO邁向CTO,由過去運籌管理,邁向維修、電話服務中心,一方面提供客戶全方位的服務;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附加價值及鞏固客戶訂單。在廣化方面,除了IT領域外,也可以考慮跨入3C產品、通訊領域的合作,除了規模經濟外,也可以攫取範疇經濟利益。而為了強化廠商廣化、深化的努力,培育跨領域人才或產學合作均是政府可以著力之處。

不過,在代工的體系下,台灣的廠商普遍缺乏價格及談判之主導權,即使再怎麼努力提升供應鏈效率也有其極限,毛利率仍不斷滑落,在此一代工模式下,雖然獲取相當的利潤,但隨著大陸製造重鎮角色的突顯,加上缺乏新的殺手級應用,致電腦陷入低價化。

整體而言,以代工為主的產業發展模式應是台灣IT產業附加價值下降的最主要因素。韓國IT產業內需市場提供的成長動力、品牌綜效的發揮及其垂直整合掌握價值鏈與附加價值的策略均值得我們思考。微笑曲線的兩端-研發、設計,尤其是品牌、行銷發展,是大家都耳熟能詳的必然趨勢。但對廠商而言,發展品牌是個風險高且艱辛的過程,尤其在缺乏差異性、需要大量投資的主流產品(如PC),發展品牌更是難上加難,宏碁在美國發展品牌所面臨的挑戰即為寶貴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