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吳惠林:短期景氣和長期成長, 工商時報

各種景氣訊號加上國際經濟表現良好的刺激下,穩健中昂首前進將是下半年最可能的表現。然而,油價高漲帶來的通膨壓力須審慎注意。

作者:吳惠林 (第三研究所研究員)
原刊登:工商時報 - D3版 2007/08/08

在經濟景氣的氛圍下,中華經濟研究院和台灣經濟研究院在7月下旬先後發布最新經濟預測,兩院都預估今年下半年台灣經濟表現將優於上半年,因而都上調今年經濟成長預測值。中經院從原本預估的4 .17%調至4.26%,台經院則由4.09%調高0.12個百分點為4.21%。上調的原因都是國際經濟表現較原先預期為佳。

例如: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公布的最新世界經濟展望報告,將今明2年全球經濟成長預測值,由4月分的4.9%上調至5.2%,主因是新興市場經濟具強勁帶動力道。

那麼,無論是短期的景氣或長期性的成長,當前似乎都呈現樂觀氣息。

省思M型社會現象

由近期輿論炒作的「通貨膨脹」話題、甚至連「惡性通膨」的疑慮都傳出來看,說「景氣過熱」似無不可。另一方面卻又聽聞「所得停滯」、甚至縮水的吶喊,難道會是「停滯性膨脹」的景象要來嗎?經濟成長率達4%以上,但受僱者勞動報酬只微增,到底成長的果實落到誰家?

近年來「M型社會」的說法響徹天際,指的是中產階級流向兩端,而且絕大部分向下層階級傾斜,此與受僱者勞動報酬停滯吻合。問題是:比重低的上層階級到底是誰?

由《天下》雜誌對千大企業估算10年來的銷售額上升、獲利額卻幾乎文風不動,也可看出成長果實似乎不是被業者取走。最近美國CNN 財經新聞主播杜博思(Lou Dobs)的《中產階級的戰爭》(War ont he Middle Class)一書指出,企業執行長、華爾街銀行家與證券商、好萊塢演員、娛樂事業從業人員、職業運動員等特定人士獲絕對高薪,雖是美國現況,但所指的典型M型社會卻與台灣如出一轍,他對「委外」、「自由貿易」、「政治遊說」等等主因的分析應可供省思。

回頭看物價。由於國際油價漲不停,實施浮動油價機制的中油,近來每周幾乎都上調油價,引起各界撻伐。再因國際原物料頻頻往上調價,一時間台灣瀰漫著民生必需品普遍漲價的氛圍,呼籲政府出面抑制物價上漲的聲音也此起彼落。還好,除了中油浮動油價機制面臨檢討外,政府迄今並無意介入干預。

物價仍不宜被人為干擾

畢竟價格是市場的最重要信號,讓其真實呈現,才能引領眾多參與市場的「供需雙方行為人」作最有效率、錢花在刀口上之買賣行為。物價的漲跌只是各自反映「供給不足或需求過多」以及「供給過剩或需求不足」,再引導供需雙方的相對行為。

物價之所以會出現普遍性、大幅且長時期上漲的「通貨膨脹」局面,一定是「貨幣太多」所支撐的「需求持續增加」。單以外匯存底這個指標數據看,我們社會「錢太多」或「游資多」很明顯,的確有引發通貨膨脹的條件和環境。所以,央行應適當控制貨幣數量,政府也應持續開放市場讓供給增加,才是平抑物價的良方,切勿病急亂投醫反而造成大混亂。另一方面,消費者更不要受媒體報導亂了方寸,以致一窩蜂搶購物品才好!

總之,包括股市在內,一切市場終會回歸基本面。觀察近期台灣經濟並無特殊的擾亂因素存在,基本面也穩健,台灣人民實在不必嚇自己,宜保持「理性」心態,冷靜因應市場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