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學者:平潭應建立「ECFA+」創新模式


  福建平潭最近成為兩岸熱門話題,中華經濟研究院大陸經濟所研究員史惠慈昨天表示,目前平潭的發展還是以「招商引資」為主,對台誘因不大。他建議,平潭應以兩岸經濟協議(ECFA)概念延伸,建立「ECFA+」創新模式,突破法規限制與障礙,尋求共同發展。


  中經院昨天舉行「大陸海西區之經濟發展與我國因應策略」座談會,多名重量級學者出席,重點討論平潭的發展與招商情況。


  史惠慈在會中提出兩岸產業合作報告指出,兩岸已簽定ECFA,相形下海西區或平潭區的優勢難以凸顯;海西若想有所突破,須加強創新思考,提出比ECFA更優惠的條件,才能吸引台商投資。


  海西工作室主持人、前台北市民政局長林正修說,台灣不是香港,平潭也不是深圳,台港產業重心和發展條件不同,無法直接類比;ECFA與CEPA(陸港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也不相同,CEPA具有一國兩制內涵,但ECFA沒有。


  淡江大學大陸所所長張五岳表示,兩岸無須過度解讀對平潭定位的爭論,現在兩岸都已經回到經濟面討論,也是一種「求同存異」的展現。他認為,發展平潭最好的出路,就是在兩岸既有架構-ECFA下的經合會,具體談產業合作項目,才是務實作法。


  張五岳直言,現在平潭重硬體輕軟體、重製造輕服務、重出口輕內需,主要還是依靠招商引資;台商到平潭投資,必須面對非關稅障礙、市場潛規則,以及地方政府本位主義等挑戰。他說,平潭必須拿出更好的條件,例如鬆綁台商金融持股百分之廿的限制。


  政大經濟系教授林祖嘉表示,目前海西區缺乏競爭力,硬體發展較為弱勢,關鍵仍在政策誘因,若要打造特區,就要比別人更「特」,但目前除了高薪搶人才,看不出其他特殊之處。大陸過去曾與新加坡合作,共同開發天津生態城,兩岸可考慮這種方式,由台灣政府出面,直接把海西區「包下來」建設。


  林祖嘉認為,平潭應發展高端服務業,才能凸顯特色。他說,儘管平潭基礎建設還不完備,但不應忽略大陸當局的決心;對台灣而言,政府確應說明可能的風險,但若急於定調是一國兩制下的產物,反而傷害兩岸關係。


  政大東亞所教授魏艾也認為,為海西區冠上一國兩制過於沉重,若從社會管理角度來看,台灣可提供海西區、甚至大陸管理制度的經驗與人才,展現台灣制度上的優勢,延伸台灣的影響力。


資料來源:2012/03/28 聯合報

記者:羅印冲、姜兆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