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劉大年:貿易戰川普為何踩剎車

  川普在8月初宣布自9月1日起,對3000億美元中國大陸進口產品加徵10%關稅,美國上周又嚴厲譴責大陸刻意放任人民幣貶值,而使對美元匯率突破7大關,將中國大陸列入「匯率操縱國」,為1994年首見,雙方經貿對抗程度再度升高。

  但是川普昨天又突然宣布超過半數約1600億美元產品,將延後至12月15日才加稅,另外約20億美元產品則移出加稅清單,9月1日課稅範圍大幅縮水。不過川普也聲明希望中國積極回應美國的暫緩行動,直接點名中國必須大量採購美農產品,美中貿易談判又呈現轉折。

  美國延後實施的原因複雜,中國大陸讓步、加強與美方談判是其中一因素;另外此次暫緩課稅的產品,主要包括手機、筆電、部分玩具、鞋類及衣物等民生消費品,與先前以中間產品為主的加稅範圍不同。雖然川普多次強調中國大陸將負擔加稅成本,但是部分必然會轉嫁給消費者,產生通貨膨脹壓力,更會影響美國經濟成長動能。11月底感恩節開始又是美國年度購買旺季,川普是聰明人,貿然對這些消費品課稅可能未蒙其利而先受其害,川普更不願意承擔造成美國物價上揚、消費者荷包縮水的大風險,在已經達到威赫效果而使陸方讓步,才願意暫時踩剎車。

  雖然目前雙方暫時妥協,但是美中貿易談判前景仍混沌不明。由於美國把中國大陸列為匯率操縱國,未來貿易戰可能會延申到匯率戰。川普的想法是「美國可以加徵關稅,中國不可以竊取美國技術,美中貿易逆差必需縮減,但人民幣不能貶值」,如果未來人民幣續貶,美國必會加速對中國大陸課徵關稅,對中國大陸進口限制及出口管制等措施將會擴大力道執行。另外,川普也可能會要求聯準會再次降息,以抵銷人民幣貶值的影響。匯率因素會擴大貿易戰規模,對貿易面產生更多變數,全球經濟下行風險再度升高,股匯市震盪加劇,對台灣出口及經濟形成更大挑戰。

  無論未來美國對中國大陸產品課稅範圍及稅率為何,美中貿易衝突使大陸市場風險提高,在中國大陸投資的企業都已意識到單一生產據點不可靠,積極開始移轉生產據點而調整投資布局,東南亞及台灣均是企業評估目標。

  我們當然樂見更多台商及外商選擇台灣,事實上在美中貿易戰下轉單及轉投資現象已經浮現。今年對中國大陸出口約衰退9%,主要衰退產品為電子零組件,但對美國則大幅成長約17%,主要成長為資通與視聽產品。不過由於全球經濟成長趨緩,整體出口仍小幅下滑約3%。未來出口市場亦會隨著全球供應鏈重組、台商投資布局移轉而改變,如何順勢根據產業特性拓展出口,也非常重要。

作者:中華經濟研究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資料來源:2019/08/14 中時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