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一例一休缺配套 中經院:應兼顧各產業特性

2017年01月03日 13:07 戴慧瑀 勞動新制「一例一休」元旦上路,各行各業都受到衝擊,加上部分廠商和員工對新規不熟,陣痛期才正要開始。中經院院長吳中書3日表示,確實目前製造業和非製造業廠商都有表達困擾,每個產業狀況都不一樣,在兼顧勞工權益的同時,政策執行面應更加彈性。 「一例一休」上路後,勞工每7天必須休2天假,部分行業面臨人手吃緊。此外,勞工加班費變高,加上基本工資同步上調至2萬1009元,雇主人事成本增加,近來接連傳出部分行業擬調高產品售價,醞釀物價上漲風險。 中經院3日公布2016年12月台灣採購經理人指數,面對媒體詢問,吳中書坦言,各行各業現在都有類似困擾。 中經院調查發現,一例一休雖然今年才開始實施,但效應早在去年提前發酵。許多產業對新規可能造成的衝擊,研擬相關因應對策。不過,從企業規模來看,中小企業相對擔心,較顯得有些措手不及;反之,大型企業較能快速反應,包括漲價或轉型升級。 有些運輸倉儲、營造業者反映,由於產業特性屬勞力密集型,短時間人力難補足,表示憂慮。與此同時,部分電子業者則稱將朝向自動化升級轉型,龍頭速食業者則宣布漲價。 吳中書表示,隨著經濟發展,兼顧勞工權益是必然趨勢,但過程中,也呼籲政策要有配套,應兼顧不同產業特性。 他指出,當前台灣製造業占GDP比重近3成,服務業則維持6成多不變,並未向已開發國家朝7成邁進。在這種架構下,製造業對經濟成長有一定重要性,仍必須考量製造業的勞力成本。 不過,他話鋒一轉,隨著人力成本提高,也可能連帶推動製造業轉型升級、服務業服務品質提高。特別是服務業人才方面,他舉中國大陸為例,指當前大陸正在急起直追,甚至一些餐飲品牌、教育人員的薪資已經超越台灣,甚至服務品質比台灣好,值得台灣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