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財經觀點》不要單打獨鬥 服務業 整體輸出


  國內產業急需轉型,目前服務業占台灣整體GDP產值近7成,政府應該建立跨領域平台,幫助台灣服務業「對症下藥」,有計劃將台灣服務業整體銷往中國大陸、東協國家,創造更大消費市場,才能幫助台灣服務業脫離困境。


  現在台灣往外走的服務業,大多是單打獨鬥,不但辛苦,對產業發展也沒有直接幫助。我們應該思考,要怎樣有計劃輸出服務業,利用大陸、東協市場,擴大規模經濟,而輸出之餘,也要能回饋台灣,建立好的生態系統,並降低服務業輸出的障礙。


  其實亞洲許多國家都有類似做法。舉例來說,泰國正打入海外餐廳市場到台灣設點,7成的食材、設備都從泰國出口,對泰國經濟絕對有幫助。此外,泰國政府也會有貸款方案、裝潢建議,讓企業在海外成長、發展順利。


  台灣而言,建議企業可在台訓練人才、客製化服務,並由中央部會如教育部、經濟部、勞動部合作,開設客座訓練,提供產業向外發展所需技術、增加競爭力,並讓這批優秀人才送到海外當儲備幹部。


  當海外企業賺錢後,可鼓勵回台上市上櫃,人才也可以建立回流機制,讓服務業輸出不再是「風箏式」一去不回空洞化,而是有一套良好的循環,金錢、人才都還是台灣,達成跨境行銷、整廠輸出,又不用擔心人才、資金外移「一去不返」。


  台灣人口不多,服務業難以靠自己的市場永續發展,透過有計劃輸出,往中國大陸、東協市場發展;我們需要考慮到不只是小型輸出,而是大規模人力、海外展店,需要人才更加廣泛,包含品牌研發人員、律師、會計師、管理人才,不會只局限少部分人才,工作機會增加,才有機會帶動產業、薪水提升,不再讓台灣年輕人無路可走。


本文由王健全口述記者余佳穎整理

資料來源:2014-10-10/聯合報/AA1版/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