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食安衝擊擴大 PMI連3月下滑


  食安風暴擴大,不但影響消費信心,也衝擊製造業採購經理人(PMI)指數。中華經濟研究院昨天公布10月PMI為51.5%,連續3個月下滑,更來到半年來新低。中經院院長吳中書說,此波食安風暴衝擊範圍已經擴大,帶來的邊際效應、傳染效果,對台灣食品出口、旅遊觀光業都造成影響。


  10月PMI指標中,光食品產業就下滑10個百分點,從「擴張」轉為「緊縮」,顯現食安問題日益顯著。吳中書表示,台灣近兩年發生多起食安問題,不但問題持續加劇,出包廠商還不乏上市公司,市佔比重高,除產生「捨棄傳統大餅、改買西式餅乾」的替代效應,還出現對大環境信心減少,減少到餐廳、夜市消費,已經開始衝擊整體產業。


  吳中書表示,食安風暴早期的確是替代效果為重,即食品替代性高,對整體產業影響不大,但隨食安事件一再延燒,中小廠商沒有能力檢驗「源頭」,只和大廠牌進貨。當大廠也出事,即使面對節慶旺季,廠商下單、生產疑慮依舊增高;對消費者而言,送節索性送和食品無關產品,生產、消費面都受到嚴重影響。


  吳中書認為,台灣以美食王國著稱,食安問題嚴重,對形象影響嚴重,外國觀光客可能減少來台意願,即使來了,也可能避免吃夜市、買台灣食品;台灣食品出口,也讓目的國產生疑慮,都是食安問題下的連帶影響。


  中經院經濟展望中心助研究員陳馨蕙表示,這次食安問題已不是單一事件,包含豬油、牛油、椰子油等廠都出包,廠商面臨「根本不知用什麼油」的疑慮,只好暫緩準備生產明年年節禮盒、果年相關產品;此外,由於還有預防性下架,廠商擔心範圍持續擴大,也無從預知食安問題會燒到哪,因此認為廠商降低生產的情況,還會持續一段時間。


資料來源:2014-11-03 聯合報

記者:余佳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