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食安衝擊 台灣PMI連3月下滑


  國內食安風暴,加上企業經理人對景氣前景的態度已轉趨保守,讓台灣PMI指數出現連3跌;中華經濟研究院昨公布10月台灣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為51.5%,不僅是連續第3個月下滑、較上月續跌1.8個百分點,也是今年3月以來擴張最緩慢的一次。


  國際經濟上,受到歐洲、日本、中國大陸經濟緩慢復甦,全球經濟環境大部分是緩步復甦格局;吳中書說,以往製造業下半年是旺季,但今年iPhone產業供應鏈的訂單效應則是在上半年已經發酵過,下半年製造業亮點還沒出現。


  中經院調查,國內6大產業中,食品暨紡織業的PMI指數較9月跌了4.5個百分點,來到46.8%,是表現最差的產業;中經院院長吳中書指出,表面上是衰退4.5個百分點,但若將食品業的PMI單獨來看,則是從9月53.6%大幅下挫至43.6%,整整衰退10個百分點,主要是靠紡織業拉抬。


  食品業占台灣整個外銷出口值不多,但吳中書認為,食安對台灣形象很傷,「美食王國」蒙上陰影,不僅外國旅客不但不想來台觀光,還會減少購買台灣食品的意願,等於食品、觀光都會受到波及。


  黑心油問題還在燒,因為問題出現在源頭,中下游廠商已經不知該如何挑選替代用品,尤其是中小型的食品製造業,規模小、不具油品檢驗能力,生意大受影響;消費者也避免外食或購買問題產品,讓廠商在接單、生產方面,都飽受困擾。


  中經院表示,食安衍伸的多重問題,企業廠商對未來6個月景氣態度都轉趨保守,調查顯示,全體企業對未來6個月的景氣狀況調查,在連續10個月擴張(50%以上為擴張)後,已轉為緊縮,10月指數大跌10.7個百分點,來到43.4%,創2012年12月以來最低點;6大產業中,僅交通工具產業持續看好未來景氣狀況,其餘產業的看法都漸趨悲觀,指數來到緊縮(50%以下)的狀態。


資料來源:中國時報2014-11-04 01:12

記者:洪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