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名家觀點》保護台商 建立兩岸對話管道


  近期傳出中國大陸政府將蘋果產品排除在政府採購清單之外,引起外界關注。剖析此事,起因於大陸尚未真正加入WTO採購協定,其政府採購方式與WTO會員國並不一致,大陸政府並常藉此扶植本地產業,甚至表達政治立場。


  大陸政府採購與國際做法最大的不同,在於其明文規定優先採購國產品的制度。另外,當其他國家要利用如「綠色採購清單」引導發展時,會以產品、服務的效果為主要標準,例如碳排放量、節電程度等,凡是符合標準就能納入採購範圍,大陸卻是直接點名廠商,一旦未列名者,就不會被納入採購範圍。


  政府向來是市場重要的購買者,若能列入大陸的「國產品優先採購名單」,或是「綠色優先採購名單」,就能對產業產生引導效果。


  大陸這類型優先採購清單,會影響中央至各地方政府的採購項目,包含科技、車輛等各式商品,一旦廠商未被納入名單,各政府機關採購時就會遭到略過。


  這是大陸政府為保護、扶植本地產業常使用的一種手段,也是一種傳遞政治意見的表態方式。中日關係不睦時,就可常見日系車輛未被納入政府採購清單。


  大陸過去還有一種「自主產品清單」,商品品牌跟關鍵智慧財產權必須都在大陸本地企業手上,才會被列入,然而因為這樣的作法太明顯排擠外國商品,多次遭到美國嚴重抗議因而停止。不過大陸政府採購清單向來不會給予未入選的原因及理由,也是各國多所抱怨的問題之一。


  資訊安全一直是大陸很關切的議題,其對於資訊的干預舉世皆知。除了扶植本國的產品與服務外,藉此提高對網路資訊的掌控,也是重要原因,因此大陸禁止使用韓國網路通訊產品Line就是一例,因為相對大陸當地業者研發出的「微信」(Wechat),大陸官方對於來自韓國的Line,其資訊掌握度較低。


  事實上,在開放產業之前,大陸常見作法是先扶植出一個「本地冠軍」,包括電子商務、銀行、營建、運輸、能源等產業皆是。因為大陸知道這些產業長期無法逃避市場開放壓力,須在還能抗拒壓力的時間內,大力扶植有競爭力的產業,而採購清單,或是用資安問題排除外商,都是冠冕堂皇的常用手段。


  這點由網路產業的發展來看就很清楚,包括阿里巴巴、淘寶網的成功,都是大陸政府保護之下,扶植起來的本地冠軍,這類型產業在大陸都是高度管制的,也因此具外資身分的eBay、亞馬遜在大陸的發展都不成功。目前禁止使用LINE也有這樣的意味在,扶植本地冠軍之際又可以掌握資訊,是完全合理的結果。


  台商在大陸是準外資,除非有特別規定,台商待遇都是比照外資,因此台商產品也受到這樣的威脅。


  對大陸政府來說,台商不是大陸政府要扶植的對象,反而是要防守的對象,因此外商若受打壓,台商恐受相同待遇。


  大陸一直以來都是政治與經濟綁在一起的運作模式,這對他們是很正常的,雖然逐步走向市場經濟,以政策干預市場運作仍是目前為止的常軌,距離完全落實市場經濟仍有很長一段距離。這也再度提醒我們,建立兩岸制度性貿易規則及官方對話管道來保護台商的重要性。


本文由中經院WTO及RTA副執行長李淳口述記者鄭杰採訪整理

資料來源:2014-08-11/經濟日報/A4版/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