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財經觀點》新創企業 帶來動能 製造業創業 卡錢關


  經濟部日前公布中小企業白皮書,台灣去年新設企業近10萬家,9成以上以服務業為主,服務業小型、微型的創業已是趨勢。服務業創業門檻比製造業低,像是服飾業、網拍,只要不到10萬就能創業;服務業雖可解決就業問題,但要產生高附加價值較難,且台灣人口數較少,內需能支撐的服務業有限,過往都是靠出口增加經濟成長。


台灣還是需要製造業帶動台灣經濟。


  而製造業需要新創企業製造「火力」,當企業生命周期到了尾聲,就要不斷有新創企業補充,整個製造業才會良性循環,不然就沒有新動能;不過如果要創業,需要機器、設備、廠房、土地,且新創企業規模小,可能連廠房都用租的,貸款時也沒有抵押品,創業過程相較服務業辛苦。


  其實台灣製造業產業鏈發展完整,人才相當充裕,環境相對於國外算不錯,如新竹有科技產業聚落,從生產到打樣都可找到廠商。但最重要的問題,還是要解決資金來源,才能比較安心創業,帶動台灣經濟發展。


  台灣製造業創業階段,一般創投都看不到,通常等到成功、看到成績才願意投資;但一開始的起頭,往往是最缺資金的階段,等到企業成功,老闆又不希望接受創投干擾營運自主權,因此除非擴大上市、另有打算,否則很難有資金投入。


  如果要改善現況,建議國內創投公司從種子就開始投資。以日本來說,大多創投也是一開始投資,也願意接受「投資10家、只有2家成功回收」的風險;而台灣的老闆或許能改變想法,要別人資金上的幫忙,可能也需接受提供資金方的建議,才可創造創投、中小企業的雙贏。


  政府如要扶植產業,可透過擴大貸款規模,幫助台灣製造業。尤其近年來受到人口老化、未來勞動力減少,機器人、機器手臂都是重點產業,而台灣的工具機競爭力強,從工具機轉發展機器人、手臂容易度高,這方面也是未來商機,透過政府能擴大貸款規模、創投進行投資,才能對未來產業先行布局。


(本文由中經院第一所助研究員 鄭漢亮口述記者余佳穎整理)

資料來源:2014-09-19/聯合報/AA1版/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