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國營事業的挑戰 民營化是最終答案?


  從國際案例回頭看台灣現況,台灣綜合研究院院長吳再益說,台灣國營事業長期受政策干預與法規限制,導致營運虧損與經營無效率,尤其對石油公司而言,上游的探採事業才是主要獲利來源,然而中油卻常因法規束縛與冗長的行政流程而錯失投資良機。因此,擺脫政治與法令束縛、提升自主決策能力、回歸公司治理角度,才能有效達成健全財務結構與永續經營的目標。


  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梁啟源指出,中油一直背負著許多政策性負擔,又面臨幾次油價凍漲的虧損。儘管有人批判,中油員工是肥貓,但從數據佐證,到去年為止,人事成本占中油總成本支出已降至百分之二以下。


  油價凍漲造成中油虧損,他建議,中油在短期內應做好高廠除役工作,及逐步取消燃料油補貼,政府並應避免干預浮動油價公式的運作。


  展望中長期發展,除增加產品附加價值,還應爭取成立「石化專區」、法令鬆綁等,而民營化可能是最終的解決方向。


  中油董事長林聖忠則說,國營企業民營化是政府持續推動的目標,累計到去年,已有卅九家公司完成民營化。對中油而言,民營化肯定會造成若干影響,但公司將以員工權益為第一優先。也就是說,員工權益如果沒有加以保護,民營化也不會很順暢。


  台船公司董事長賴杉桂認為,過去台船的經驗是把工會、福利會與公司的法人相互結合,成為不可切割的三位一體。一旦工會和公司的經營力量相互結合,力量絕對是無限大,國營事業民營化絕對是值得期待的。


  不過,前中華電信董事長賀陳旦以過去推動民營化的經驗指出,民營化後並非所有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不太可能指望所有事情等民營化後,從此不再受國營事業限制,因為就算啟動股票上市,也需相當漫長的時間。


  他建議,民營化帶來的助力恐怕還不如自由化,台灣的國營事業應放眼國際,並在消費市場上擴大利基。譬如中油在全台有二千多個加油站,如何讓消費者給予肯定?還有很多方面需要努力。


  賀陳旦也強調,內部的勞資問題不應公開討論,透過勞資雙方一起合作,減少公司的負面訊息。


資料來源:2014-09-11/聯合報/A8版/研討會

記錄:邱莞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