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李淳:名家觀點╱快簽FTA 當馳騁全球的獅子


  前美國聯準會主席葛林斯班說,市場或國家經濟發展的關鍵在於「信心」。有信心時,所有事情、前途都是正面樂觀,被看好;若無信心,即便所有客觀數字都是正面的,市場還是會擔憂、恐慌。台灣現在也面對這樣的困境,過去九個月來我們就是沒有信心,就用負面的角度來看待事情。


  台灣從面積、人口來看,是一個小國,但總體經濟表現始終維持在全世界前20大。若以IC電子產業來看,我們是世界第四大IC、電子產品出口國,若加上台商在大陸的貢獻,台灣產值可能是第一名。我們是世界第八大電信產業設備出口國、化學品的世界第八大出口國;台灣泡麵在全世界市占率22.5%,排名最高。不論總體或各產業,台灣都是名列前茅經濟大國。


  亞太本來就是世界區域內貿易最密集的區域,台灣以全世界為舞台,從來都不是看自己的內需市場,我們不是病貓或小貓,而是在全世界大草原奔馳的獅子。


  經貿政策的核心目標可分為產業升級,提升競爭力;維持供應鏈地位、出口拓銷與多元化市場,這些工作可由產業自力更生,政府只需輔佐。但在「移除貿易障礙,強化產業連結」方面,在關稅、法規、投資出現障礙時,只有政府才能以對外協定方式處理。三者之間必須相輔相成,這也是洽簽自由貿易協定(FTA)的重要性,才能為台灣爭取到更大的市場。


  亞太地區每個國家都在做區域整合。亞太經合會(APEC)包括台灣在內,有21個經濟體,其中只有三個經濟體還未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與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俄羅斯、巴布亞新幾內亞與台灣。大家都在玩這個賽局,台灣最可行的路,就是趕快加入,這是客觀局勢而非威脅論。


  很多人認為,加入區域整合,東西也沒有便宜,但事實是,FTA在經濟好時可「錦上添花」,讓市占率增加;經濟不好時,則可「雪中送炭」,讓下滑趨緩。例如在2011至2012年歐債危機高峰時,歐盟的進口國中,受惠於歐韓FTA降稅的韓國產品出口成長率是16%,台、日、中都是負的。


  另外,加入TPP讓法規藉此變得更合理、透明,這是因為FTA的法規透明化義務,例如延長公眾評論期,讓更多公眾意見加入討論,並公開回應處理,可讓法規變得更合理,更貼近產業與社會的需求。


  如果要加入這個賽局,無可避免須處理兩岸經貿開放。很多人提到成本很高,包括安全、文化、政治的不安,導致我們猶豫不前,因此必須重建社會對政府的信心、經貿夥伴對台灣的信心,以及中國大陸對台灣的信心,還有政府對自己的信心。


  原本政策順序是先完成兩岸經貿正常化,再加入區域經濟整合,要先完成服貿、貨貿,但這種政策邏輯受到挑戰,譬如陸委會主委王郁琦質疑為何不讓兩岸與區域整合同步進行,這代表政府已有反思,這是一個開始,只要能建立兩岸常態、正常對話機制,就有機會重建社會對政府信心。


  最後,蒐集意見非常重要,但應是納入產業的意見,且在政策形成過程中就徵詢各界意見,而非只是在政策確定後,才來宣導,這些條件如果都能到位,相信可建立社會對政府、對台灣的信心。


作者:本文由中華經濟研究院 WTO及RTA中心副執行長李淳口述 記者孫偉倫整理

資料來源:2014/07/25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