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願景工程》解排華心結 文化力是鑰匙


  五一三越南排華暴動餘波盪漾,在台灣無法割捨東南亞市場的情況下,台灣與東南亞要如何「走下去」?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東協研究中心主任徐遵慈建議,東南亞台商應加強培養台籍、投資地主國國籍的中階幹部,透過「文化力」與「經濟力」雙軌併進,增進雙邊認同、交流,降低政治風險。


  徐遵慈分析,台商在東南亞投資型態,從早期加工出口製造業,轉向服務業,更重人際接觸。除商業風險,政治風險也應納入考量,文化力就是鑰匙。


  早年台商草根性強、低調,幾乎不太花時間經營與地主國雙邊關係,但日、韓很早從文化、教育等層面投注政府開發援助預算(ODA),加上影視、音樂、彩妝等流行包裝,東南亞年輕世代不被征服都很難。


  徐遵慈分析,日、韓與東協有領袖高峰會,簽訂東協加一貿易協定,市場互相開放,且日韓國家形象與Sony、Samsung等企業形象相輔相成,是突出關鍵;反觀台灣長期投資代工工廠,不花精力經營國家形象及企業品牌形象,文化腳步大幅落後。


  相較之下,台灣與東南亞國家有更多淵源,及更緊密的人際網絡,包括當地華僑、來台移工,及新二代。尤其新二代與東南亞母國是「家族與家族」的關係,可助台灣進一步深化雙邊關係。


  亞洲台灣商會聯合總會榮譽會長賴燦賢說,排華是偶發事件,但該事件為台灣敲警鐘,政府應思考培植了解當地文化、語言的幹部,新二代就是生力軍。


  徐遵慈建議,應加強與當地民眾交往、與社區互動。台灣慈善事業如路竹會、慈濟深入東南亞窮鄉僻壤,頗得民心,台灣應善用這股「善經濟」的力量。


資料來源:2014-08-19/聯合報/A8版/願景工程南向新世力企業心聲

記者:蘇瑋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