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名家觀點》不要石化業?台灣還沒有本錢


  高雄日前發生工安氣爆意外,造成高雄市區嚴重傷亡損失,使得民眾對於石化業在台灣的發展產生疑慮,甚至出現反對聲浪。但是若理性就經濟數據分析,現階段的台灣沒有本錢不要石化業。


  目前高雄市政府下令行經市區的石化管線暫時關閉,相關管線主要是輸往大社、仁武工業園區,此兩園區年產值約1,700億元,五輕工業園區產值則相當600億元,以上合計每年可創造約2,300億元產值。


  若關閉管線時間延長,使得所有石化原料運輸皆無法進行的話,石化業產值將因此受損,並進而影響經濟成長。石化業目前附加價值率約為9.7%,乘以受影響園區產值2,300億元,計算國內生產毛額(GDP)將因此減少223億元,約占台灣15兆元經濟規模的0.15%,影響就業人口則估計為2.6萬人。


  除了石化業本身受損,其間接影響也將波及其他產業,若向上游端追溯其影響程度,估計「向後連鎖效應」將是直接影響效果的兩倍,也就是受影響GDP將增至446億元,約占GDP規模的0.3%,影響就業人口約4.9萬人。


  若再更進一步,將以石化產品當做原料發展的下游廠商納入估算,其影響規模更是高達四倍,雖然這些原料可以由國外進口,但是質量及時效都無法與原先相比,勢必影響這些產業的競爭力。


  假定衝擊擴大至整體石化業,使得石化業撤出台灣,那麼以上衝擊將會擴增至七倍。


  目前石化業整體產值約為1.74兆元,相當於以上三個園區產值的七倍,同樣依據9.7%的附加價值率計算,整體石化業對於GDP的影響相當於0.17兆元,約占整體GDP的1.12%,加計相關產業影響,衝擊可達GDP的2.25%。


  除了對於GDP的影響之外,捨棄石化業更將影響約18.2萬人就業,若是將間接衝擊效果納入計算,衝擊就業人口數恐怕高達35萬人。


  正因為如此,並不能因為發生工安氣爆意外,台灣就完全拒絕石化業。


  災後短期內首要任務就是要管線的安檢、維護要確實落實;未來則是需要考慮管線與工廠位置的重置,例如將行經市區的管線移往海邊、港口等。不過,管線須耗費時間重配置,並非短期內可以完成。


  中長期而言,目前高雄港外海填海造陸闢「油品石化中心」,應可適度解決目前石化業所面臨的困境。


  根據目前規劃,油品石化中心總面積約300公頃,其中250公頃歸中油使用,其餘50公頃則由包括李長榮化工等九家石化業者共享,預計2019年正式開始營運。


  未來一旦油品石化中心開始運作,石化業卸貨、生產可以集中於此區,解決石化管線行經高雄市區的問題,可避開人口稠密區,紓解公安壓力。此外,中油高雄煉油廠近期也將面臨關廠壓力,其儲運設施未來也可移往油品石化中心,此處可做為台灣石化業未來發展的主要基地。


  除了廠房、管線配置問題,台灣石化業未來發展策略應該要更加積極於「高值化」。目前石化業的附加價值率僅不到10%,提高產品附加價值率將是首要目標,建議可朝向生產特種化學品、醫藥品為目標。


  近年來日本積極開拓相關領域很值得我們借鏡。除此之外,新加坡國土不大,其石化業卻發展的相當成功,也是值得參考的對象。


  短期內,石化業在台灣的發展或面臨挑戰,但這也是重大公安事故意外後,台灣所必須要付出的代價。


本文由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梁啟源口述,記者鄭杰整理

資料來源:2014-08-05/經濟日報/A4版/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