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財經觀點》未見總體策略、統合單位 綠色經濟 多頭馬車


  綠色產品占台灣總出口值近五分之一,環保意識抬頭,全球綠色產品需求將有增無減。近期世界貿易組織(WTO)成員,包含我國在內,啟動環境產品談判,也凸顯綠色產品成長潛力,舉凡電機電子、LED與再生能源、太陽光電、汙染防治設備、節能省水設備到綠色材料等,台灣都具備競爭優勢。


  不過,國內中小企業對於全球綠色商機往往「看得到、吃不到」,因各國的綠色採購常以「綠色標章」為血統證明,但綠色標章取得成本高昂,動輒百萬元,且一項產品可能必須同時取得不只一項認證,讓中小企業卻步。


  目前國際間綠色採購清單,台灣廠商只是「點綴式」呈現,幾乎看不見。


  此外,「綠色金融」也是綠色產業成長關鍵。銀行未能跟上產業發展腳步,放款保守,或認為營運風險難以評估,讓不少太陽光電、汙染防治設備,原本欲藉投資帶動輸出,整廠輸出,赴新興市場卡位,如印度或東歐等,也因融資無門而失掉先機。


  「關稅」是綠色產品另一項考驗,許多國內業者坦言,東協加三(中、日、韓)成型後,我相關產品元件、成品儘管品質再好,卻因關稅未調降,價格硬是比別人多一到兩成,讓他國採購業者從眼睛一亮到打消念頭。


  韓國政府在前任大總統李明博任內,整合跨部會資源,以總統府層級成立一實體的綠色成長委員會,強調經濟、環保一起成長,並成立「綠色成長學校」,以政府開發援助第三世界國家綠色成長方式,發展相關產業外銷,實際經濟成效雖待檢驗,但外交上卻做足面子,在國際間成為綠色經濟的典範案例。


  台灣對綠色產業管理卻是多頭馬車,例如綠色消費由環保署主管,但環境保護管制單位,施政心態本在防弊,實難以興利;綠色生產由工業局推動,綠色商品出口策略則是國貿局擬定。


  政府雖強調推動綠色經濟,亦有相關研究在進行中,但實際執行上有如兄弟登山、各自努力,未見總體策略及高規格的統合單位,更別說具體方向與發展目標。


記者:本文由中華經濟研究院綠色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林俊旭口述記者劉俐珊整理

資料來源:2014-07-31/聯合報/AA1版/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