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研院院士 于宗先台灣經濟學界推手


  中研院經濟所和中華經濟研究院,是我國經濟學界的重鎮。1960年代以來,唯一參與過兩個單位的籌設、營運發展的經濟學者,就屬中央研究院院士于宗先。


  他在十餘年間為政府主計單位、中經院建立總體經濟模型,以嚴謹、獨立、客觀的研究立場,建立起我國的經濟研究與預測展望。


  為表彰于院士的傑出貢獻,中研院經濟所和中經院於5月2日在中研院舉辦「于宗先院士公共政策學術研討會」,84歲的于宗先,拄著拐杖親自出席,4位于院士的老友,包括前台大校長孫震、前財政部長李庸三等,在開幕式上講述他的事蹟與成就,同時,由台灣金融研訓院董事長許嘉棟帶領的13位重量級學者專家,針對產業政策、金融、人口、與財政等四項當前重要公共政策議題,發表學術專文,深入分析課題,並提出政策建議,為我國經濟政策研究近年來難得的盛會。


建立經濟研究 筆耕不休


  于宗先祖籍山東,1966年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後,即返台受聘於中央研究院經濟所,為爭取經濟所的環境保護,上書老蔣總統,並率眾上街抗議;1980年受命籌設中華經濟研究院,並奉命借調中經院出任副院長,目的是防止薪資條件較好的中經院,向中研院經濟所、國立大學挖角。


  同是山東平度同鄉的孫震說,與于宗先來往62年,強烈感受他的「正直無私,勇於擔當」,一直都叫他「于老大」,「1970-1980年代的台灣經濟,若沒有于宗先,會是黑暗的」,因為台灣不會那麼大膽,不會邁向世界。


  雖然于宗先和孫震同為山東人,但與會後輩多開玩笑地說,孫校長說話早沒家鄉口音,而要清楚掌握于院士的研究精髓,要先熟悉他的山東腔調,還要適應他山東佬鄉的急性子。


  曾是于宗先研究助理的中研院經濟所研究員彭信坤說,每天8點前一定要趕到經濟所,有時擔心遲到了,把摩托車當風火輪,一路從台北市中心衝到南港院區。


  于宗先1996年自中經院退休,近兩年結束最後教職的中央大學經濟系講座教授聘任,身體雖大不如前,但仍改以左手取代無力的右手,筆耕不休。


開拓國際學術交流


  以台灣的資源缺乏,中研院經濟所長簡錦漢指出,于宗先大力推動學術交流,早年向政府遊說及企業界募款,成立「中華演講系列」,邀請國際著名學者來台參加研討會、演講及訪問,把台灣在60-70年代的經濟發展成就推向國際領域,其中,包括劉大中先生等7位國際一流經濟學者來台考察之後共同撰寫的《台灣經濟成長與轉變》,奠定了「台灣奇蹟」、「四小龍之首」的權威論述。


  堅持以「于先生」稱呼于宗先的中央大學國鼎講座教授李誠說,中國禮節裡,「先生」是最高的榮譽,他就因于先生而改變,在1990年間結束美國教職,返台在中經院任職,于先生熱心開拓國際學術交流,每3個月就見到1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來訪,他在美國教書20年間加總也只見過2位諾貝爾獎得主。


長期作育英才


  于宗先致力於經濟研究與政策建言,40餘年來,在經濟預測、經濟發展、國際貿易及財政金融等方面,均有卓越研究成果,出版專書10餘種,發表中英文論文170餘篇,主編中英文經濟專書30餘種。


  中經院董事長梁啟源說,令後輩晚生最感動的是,于院士長期致力於作育英才,自己還是碩士生時,就收過于院士親筆寫的鼓勵信,爾後還為擴大中研院人才,特別開放台大碩士參與研究團隊,才有機會發展出今天經濟學界的豐沛人才。


資料來源:工商時報

記者:陳碧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