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名家觀點》參與區域整合 動作要快


  兩岸服貿協議最後一場公聽會昨(10)日結束,既然服貿引起這麼大的爭議,我認為由國會進行實質審查,是民主的展現,是應該要走的程序,接下來是要用什麼樣的態度來審查服貿協議。


  就反對服貿的意見來看,有一部分人認為雙方市場開放內容不對等,覺得台灣開放比較多、大陸給的比較少,以及開放的部分項目會危及國家資訊安全,所以要求修改、重新談判。


  開放內容不對等是指台灣該要到的沒要到,但我們不能忘記談判是雙向的,對方一定也會要求我們多開放一些項目,台灣的反對者如果無法接受台灣額外開放給陸方、還想要減少開放項目,那就形同單方面要求大陸擴大讓利,這樣真的符合台灣的長期利益嗎?


  重新談判一定會花很多時間,可能使已確定的項目如金融、保險和電子商務無法生效,因此務實的做法應是盡速完成審議,讓要到的成熟項目先生效,再進行下一回合的談判。如果只是單純擴大開放項目,重談是沒有意義的。


  有人說台灣開放項目過大、有資安問題,但國安局的國家安全評估報告認為,服貿本來就是一個風險與機會同時存在的協議,風險是我們可以控制的。如果我們可以控制這些風險、卻還是不往前走,我們的損失只會更大。


  事實上,服貿本身有很多機制可以預防、管理這些風險,在服貿還沒辦法生效的情況下,很多都是誇大的擔憂。


  從本次王張會陸方說法可知道服貿對於台灣的意義。兩岸可以共同討論台灣參與區域整合的問題,但前提是要先趕快完成兩岸已經有共識的協議。現在的服貿協議甚至是接下來的貨貿協議,都是陸方在檢視台灣推動經貿互動正常化態度的重要指標。


  如果服貿卡關、甚至被推翻,必然會影響大陸對台灣參與區域整合的看法。反之,若服貿過關,陸方仍未改變其對我加入區域整合的態度,我們反而有更多籌碼與其對話。


  雖然在形式上我們參與跨太平洋夥伴關係(TPP)不需要經過大陸同意,但TPP成員國裡,大陸是其中六國的最大貿易夥伴,也是其餘六國的第二大,就算不談政治影響,單純的經貿利益就會使各國必須考量支持台灣時中國大陸的反應。


  所以我們說服貿會影響台灣加入區域整合,談的是實質上的影響,不是形式。


  服貿通過的緊迫性可以從TPP和RCEP等區域整合來看。首先美國主導的TPP已進入最後的收割階段,下一波開放談判大門的時間應落在未來18個月內。


  另外,東協加六為主的RCEP預定在2015年完成後,開放第二輪參與,新成員條件,一是已是東協各國現有的FTA夥伴,二是必須為東協各國重要的外部經濟夥伴,我們如果要在明後年參加RCEP,必須趕快取得這些條件。


  從這些角度來看,服貿等於是我們接下來18個月布局的一部分。服貿越晚簽,台灣要推動加入這些區域整合,時間壓力會變得更大。所以我認為必須從務實的角度來審查服貿,要從國際經貿關係的現實狀況來看待,不應用意識形態或紙上談兵的角度思考服貿審查策略。


  台灣是一個小國家,不要低估了自己的能力,但也不能高估自己的地位。無論是執政黨或是反對黨,都應超越兩黨對立的結構,靜下心來看服貿對台灣的影響。


(本文由中經院WTO及RTA中心副執行長李淳口述,記者尹俞歡整理)

資料來源:2014-03-11/經濟日報/A4版/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