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財經觀點》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健全 台灣當人才訓練總部 服務業國際化才有路


  台灣過去10年民間消費成長趨緩,服務業規模小,跨不出台灣;微利化經營,是導致金融、醫療、教育、技術人才出走的主因。


  台灣長期倚賴的成長雙引擎—出口與民間消費,這幾年熄火。過去10年,國民所得年增率僅1%,導致民間消費年增率僅0.9%。


  製造業過去將大陸做為生產基地,創造了20年的榮景。然而,製造業外移大陸,導致高消費人口外移。如今,大陸生產成本上升讓製造業陷入瓶頸,可謂成也大陸敗也大陸。


  但製造業長期仰賴代工,出口主力都是中間財,附加價值不高;金融等服務業沒做大,在國際上相對邊緣化,薪水上不來,人才就出走!


  中國大陸十二五計畫,準備將經濟體質調整為內需導向,台灣服務業若能將中國大陸作為國際化的前哨站,可提供台灣人才就業機會。


  台灣若透過與大陸簽訂服貿協議,讓服務業藉此進入大陸與東南亞市場。以85度C、王品等連鎖餐飲為例,國際化後,企業會把營運與人才訓練總部設在台灣,台灣發生人才空洞化機率就相對降低,若能善加利用服貿協議,台灣有機會成為人才的樞紐。


  欲達此目標,台灣的經濟部、教育部、勞委會等可以和服務業廠商合作,在台灣訓練客製化課程,並由政府補助部分經費。


  條件之一是將培訓後的人才,隨著企業的國際化而派駐海外擔任其儲備幹部、副店長,使他們有國際化的磨練,得以提高薪資,並定期(2-3年)回台受訓、充電、消費、度假,使人才的國際化和台灣的研發、消費連結。


  有計畫的輸出人才,不但可以使年輕人有國際化的歷練,也可以活化台灣經濟,減少空洞化疑慮。


  日本這幾年推動Cool Japan計畫,就是有計畫地輸出日本中小企業服務業,讓它們在上海、越南等地形成聚落。


  服務業國際化,必須要有策略思維,占台灣GDP比重逾二成的流通業,應該是政府積極扶植的項目,經濟部、教育部、勞委會應該規畫培育相關人才,為中小企業國際化提供必要補助。


本文由王健全口述記者林上祚整理

資料來源:2013-10-29/聯合報/AA1版/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