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尹啟銘專欄》租稅優惠與經濟成長 可以良性循環


  《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尚未送到立法院審議,其擬提供的租稅優惠就已在立法院引起反對聲音,有人質疑台灣租稅負擔率已是全世界最低,有的批評租稅優惠將造成已落日的《促產條例》復活,另有社會人士指稱藉稅負吸引別人是30多年前落後地方才用的方式。


  然而上述說法令企業界很難接受,其一是我國租稅負擔率固然是全世界最低,但此現象並不全是因給企業租稅優惠造成,經濟不好或政府將綜合所得稅稅率調降及扣除額提高、最低稅負制課稅門檻提高、米酒改按料理酒課稅等都可能對租稅負擔率降低造成影響。


  其次是我國租稅負擔率為全世界最低,並不表示企業總租稅負擔率最低。依據經建會統計資料,將企業營所稅負擔率加計社會保險負擔率(含退休金提撥、勞工保險、全民健保)等,我國企業總租稅負擔率34.8%,南韓為29.8%、新加坡27.6%、香港23.0%,我國居亞洲四小龍之冠。


  第三,據OECD最近調查,為扶植新創企業,其會員國採行租稅優惠、補助及基金參與股權投資等財政工具者越來越多,各國採用該等工具之種類越來越多元化,足見租稅優惠並不是落後國家才使用。


  事實上租稅優惠是政府對產業投資的一部分,另一主要部分則是經由年度預算支出,二者相輔為用,目的都在促進投資、發展新興產業及提升產業競爭力,進而驅動經濟成長、增加就業、提高薪資所得,因而創造更多的稅收。


  1969年李國鼎先生擔任財政部長,當年關稅收入新台幣74億元,占國家總稅收23%,是政府重要收入來源。但是李國鼎提出「經濟關稅」取代「財政關稅」的概念,認為關稅的角色不應只從財政收入考慮,而應定位在協助國家經濟發展。至1980年代政府開始推動自由化政策,1986年關稅平均名目稅率高達26.0%,之後逐年降低,至1989年降至9.65%,但是關稅收入不減反增,從1986年638億元成長至1989 年之894億元;至2000年平均關稅稅率降至8.20%,稅收則增長至1, 568億元。


  OECD報告指出:基於租稅政策可以促進經濟成長與繁榮,每一個國家的租稅制度不可以被隔離單獨考慮;在開放的經濟,資金是跨境移動,跨國企業在國際貿易與投資中扮演趨重角色,租稅體制與稅率對生產與投資地點的決策有重大影響;大部分的租稅(不只是企業營所稅)對競爭力都會有所衝擊。


  台灣的市場規模小且缺乏天然資源,在產業發展上租稅扮演重要的功能。就以經常被批判但已落日的《促產條例》為例,據中華經濟研究院利用財政部2004~07年統計資料分析,該條例雖讓國家在該期間稅收減少988億元,但同時創造收入1,193億元,租稅淨效益達205億元,並誘發投資增加2,477億元、帶動就業增加14.1萬人、國內生產毛額(GDP)增加4,972億元,足見該條例不僅確實產生重大經濟效益,並且具經濟租稅效果。


  可惜的是現今有一些人士每談到租稅優惠就情緒性的反對,在討論租稅政策時往往出現幾個現象,一是不做國際比較,不考慮產業需要具競爭力的租稅環境;其次是只計較稅收減少的一面,不做整體經濟效益的考量;第三是只看短期效益,不重長期衍生成果;第四則是存有只要稅收卻吝於投資的心態。


  至於自由經濟示範區所擬提供的租稅優惠則應該緊守一個原則:其目的在降低國際重複課稅障礙以提升示範區資金、人員、貨品、知識等自由化與國際化程度,而不是利用過度的租稅優惠吸引投資。


  檢視報載經建會所提租稅項目,似已超出此一原則,其原因可能就如經建會主委表示的:經建會須尊重其他部會意見。


  惟經建會既然是規畫主管機關,就應本於基本理念的專業,提出環環相扣的政策配套,如此才能進行有力的政策說明和政策辯護,而不是聽由相關部會在本位主義之下自行決定相關政策措施,終而成為目標失焦的政策大拼盤。(作者為前經建會主委)


資料來源:2013-11-20中國時報 A16/時論廣場

作者:尹啟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