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技術領導者 產業成功之道


  在特定產業領域中,樹立技術規格標準或者催生出突破性關鍵技術、創新應用,產生後來居上的技術應用成果,就是「產業技術領導者」,這是台灣大廠台積電、上銀科技等的成功之道,也是台灣企業必須強化、以提高附加價值的方向。


  為迎向未來挑戰,台灣大學應用力學所特聘教授李世光、中經院所長陳信宏針對台灣如何開創新局提出看法。


  李世光從大環境變動的角度著眼,他說,產業趨勢變化快,台灣企業發展轉型新技術,要在既有的技術基礎上充分準備好,保持開放心態,展開跨領域及跨單位的合作,才能在快速變化的科技產業中找到新應用、新領域的藍海產品,並進一步放大與擴充,提升獲利與競爭力。


保持開放心態 跨單位合作


  陳信宏同樣提出意識到產業趨勢變化、進而抓住發展技術、開創價值起點的時機很重要,台灣應該多發展出此類案例;同時,陳信宏也從瑞士、新加坡的例子,提出只要連結既有的產業需求,小國也能發展開創性的技術與應用,台灣不該劃地自限。


  李世光說,過去台灣產業,尤其是電子業的發展,都是投資很確定、很成熟、很穩定,一定會贏的產業,並以大量生產,來賺取較少的利潤,反而大企業在投資發展初期階段的新技術,其實並不多見。


  由於現今產業的趨勢與應用變化很快,舊經營模式已不適用,他舉例說,像台灣在多點觸控產業其實滿領先的,可是在iPhone及iPad出來前,沒人認為觸控重要,是iPhone為觸控找到新的應用,如何在大趨勢中找到新應用,這部分是困難的,但若能找到,市場會起來,並順利轉型。


  他說,台灣中小企業在轉型跨入新應用上,其實比大企業有彈性,速度也較快。例如台灣中部是剪刀生產重鎮,很多剪刀工廠有很好的技術,轉承二、三代,透過技術中心引進德國的手術刀技術,使得生產一支只賣2元剪刀的廠商,轉型生產一支賣幾千元的手術刀,產值一下子暴增。


  他強調,中小企業較有活力,也較能快速轉變,若是大企業能利用中小企業,甚至是併購中小企業,也是創新應用的一種方式,只是台灣的大企業因為利潤不高,不太願意出高價併購中小企業,大企業的心態也必須改變。


  他指出,台灣企業必須有開放的心胸,才能看到外在趨勢的變化,在既有的技術基礎充分準備好,看到新應用、新領域的藍海產品,就去投入、放大、擴充,可以自己轉型來做,也可以併購有活力的中小企業來做,以擺脫低毛利、成熟產業的代工宿命。


  陳信宏說,產業技術領導者強調的是引發價值、並將之做到最好,不一定需要「技術」極端頂尖,像即時通訊軟體Line,雖不一定有極高端的技術,但開啟新的價值模式並成為領先者,就是重要的例子。


開啟全新價值 躋身領先者


  陳信宏說,「開啟價值」其實是台灣過去產業發展模式中,相對較少的,例如台灣自行車做得不錯,但捷安特很難直接取代變速器大廠島野(Shimano)的角色,島野的發展模式就是值得參考的例子。陳信宏說,島野原本是生產釣竿捲線器的廠商,當年公司意識到腳踏車開始從原本的「登山車」角色變成一般腳踏車,變速器將成為重要的關鍵,因此適時轉換既有的技術投入於此,得到成功;這是台灣產業發展模式中,比較的成功案例類型。


  陳信宏也提出另一種台灣缺乏的發展模式,他說,瑞士因為精密工業的發達,帶起周邊技術,成為全球重要精密工具機的出口國,且工具機的等級很高;新加坡雖然沒有特別厲害的定位技術,但由於身為一個城市國家,對都市管理有一定的需求,因此發展出很先進的計程車派遣系統,還將此系統技術輸出到台灣來,台灣較缺乏這一類產業需求帶動的驅動力,可以加強。

 

img-http://udn.com/NEWS/MEDIA/8258885-3188302.jpg?sn=1382913752286
圖/經濟日報提供


資料來源:2013/10/29 經濟日報

記者:黃國蓉、蕭君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