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劉大年:新上海灘 讓企業硬碰硬競爭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已在29日掛牌,並於昨(1)日正式上路,最大改革措施,莫過於開放外資銀行業准入的作為。中國大陸過去對銀行管制多、保護深,外資銀行在大陸更是面臨不公平的競爭,自貿區能讓銀行業更加回歸市場機制。


  大陸官方先指定上海自貿區作為開放試點,與33年前深圳經濟特區實施改革開放路徑相似,就如同鄧小平「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模式,在若干年後的今天,也是抱持同樣思維。


  與以往深圳特區所提供的土地、租稅等優惠不同,上海自貿區優惠措施相對不多,取而代之的是制度鬆綁,進駐自貿區的企業什麼都能做,讓企業硬碰硬競爭,對外資來說更好,自貿區最大意義是讓行業回歸市場機制,讓市場決定一切。


  上海自貿區與台灣「六海一空」自由經濟示範區,本質上都屬於「自主性開放吸引外資」的自貿區,處於競爭關係,但實際性質有所不同。上海自貿區是一個面積不大、僅局限在28平方公里的範圍做金融、貿易、物流等制度鬆綁的實體試驗場。


  台灣自由經濟示範區第一階段則是開放智慧運籌、農產加工、國際醫療、產業合作等項目,第二階段才開放金融業。


  與上海自貿區不同,台灣示範區不是實體概念。以國際醫療為例,醫療業者未來可在桃園國際機場設立辦公室或聯絡處,國際觀光客抵達後先在辦公室登記,再至自由港區外的醫院做醫療或美容,換言之,台灣示範區是「伸縮的概念」。


  為了要穩增長、調結構,改革銀行業,大陸官方說做就做,在上海自貿區開放自由化。台灣要推的自由經濟示範區則得經過上報行政院、送立法院二審等程序,進度其實可以加快一些。


  上海自貿區對兩岸經貿往來,雖然會產生競爭,但在金融、乃至於未來的物流都有正面效益,當前上海的台企非常多,或許能利用上海自貿區拓展業務。


  上海是一個很大的經濟體,製造業也不弱,是大陸經濟最暢旺的地方,興建自貿區對提升大陸經濟會有一定效果;此外,大陸本身不是市場經濟,若要加入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議(TPP)等區域協定難度太高,因此先由上海試點,未來應會比照當年的深圳模式,將上海模式由點、線、面,逐步推廣至各地。


  台灣當然也有這樣的想法,因此本身已預做自由化、實行自發性開放。然而,台灣的「六海一空」與四大項目,能不能達到真正吸引外資或吸引本國企業的效果,才是最關鍵課題。


  以往所簽署的自由貿易協定(FTA)都是用談判來設定開放程度,自貿區則是自願開放、全面鬆綁,上海自貿區以「負面表列」降低審批程序擴大引資,對吸引外資企業有大幫助。


  以往批評大陸常常是「大門開了,小門卻沒開」,准你來(投資),但卻處處限縮規範,現在不管是誰都可以來,這些限制已降到最低。但台灣目前對於「陸資」待遇不等同於「外資」,未來應持續開放。


  台灣腹地小,利用經濟示範區吸引外資,包括國際醫療吸引觀光客來台、智慧運籌如何有足夠的生產基礎等配套措施要更齊全。外界對台灣自由經濟示範區的完整內容並不是那麼清楚,政府要寫得更精確。


作者:本文由中華經濟研究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口述,記者曾迺強採訪整理

資料來源:2013-10-02/經濟日報/A14版/兩岸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