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兩岸服貿協議 利弊大評比 ~ 史惠慈:訂定完備配套措施


  史惠慈(中華經濟研究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簽訂兩岸服貿協議必然要開放市場,但開放不代表一定會擴大市場與帶來投資,只是增加機會,後續要爭取落實。


  實際上台灣市場對陸資的吸引力非常不足,與韓國相比,台灣在吸收投資資金的能力上遠遠落後。以兩岸簽署ECFA後的表現為例,陸資來台目前只有389件,約7億美元,平均每件派來0.6個陸籍幹部,遠不如預期。


  服貿協議簽署後,政府應該針對後續的監管與國安問題,訂定完備的配套措施,讓民眾安心。即使市場開放,內部投審會等也可進行把關,包括美國、加拿大與澳洲都曾針對大陸的投資案進行限制。國安因素的考量是合理的,但不應成為簽訂服貿協議的阻礙。


  協議的簽署到落實中,還有很多的差距,包括潛規則等問題,但總是必須先跨出第一步。協議簽訂後,至少台商會有基本的保障,可透過官方平台反應。


  例如日本遊戲產業就透過台灣公司,向大陸官方反應山寨的問題,最後也獲得處理。如果不簽約,連處理障礙與問題的管道都沒有。


  民眾對於兩岸服貿協定反彈聲浪,來自於政府沒有充分溝通,大家不瞭解。美國在進行貿易協定研商時,會邀請相關業者參與部分協商過程,可讓業者的疑慮降低,爭取支持。


  外界對自由貿易協定(FTA)的瞭解太少,無論政府、媒體與民眾,都只著眼於讓利的部分,但經貿協定的雙方是兩個國家,各國有自己的利益與需求,必須互惠,不能只要求對方開放市場而我們不開放。


  從「台紐經濟合作協定」的簽訂來看,大家不怕開放,外界只是擔心中國因素,甚至對方要給我們也不敢要。


  服貿協議是採漸進的方式,保留彈性,給大家信心慢慢來,讓產業衝擊最小。


資料來源:2013-07-15 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