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財經觀點》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吳中書 金融業整併 遊戲規則最重要


  金融業整併風再起,其實不妨理解為「談戀愛」,毋須政府當媒婆主導誰娶誰、誰嫁誰,金融業也不用私下眉來眼去;只要政府訂出清楚的遊戲規則、大家符合規範,無論是銀行、保險、證券、票券公司,金融業情投意合,政府何不樂觀其成?


  小小的台灣,金融機構如此眾多,與全球其他國家相比,台灣銀行規模太小,卻競食有限的顧客,難以發揮效益。事實上,台灣金融業的資產報酬率(ROA)、股東權益報酬率(ROE)相對不如亞洲各國,若銀行能擴大規模、發揮綜效,整體競爭力可望比現在好。


  而金融機構要談戀愛,無論是「公公併」(公股金融機構合併)、「公私併」(公股金融機構併民營金融機構)、甚或「私私併」(民營金融機構合併),最終還是要遵循政府訂出的遊戲規則,避免內線交易,圖利少數股東等營私舞弊的情事發生。


  先不論公公併、公私併、私私併孰優孰劣,我們應該自問:台灣的金融機構該在國際上扮演什麼角色?假設我們希望優秀的金融機構能走出台灣、服務全球台商、在國際具有競爭力,合併過程應該要彈性一點,不要有太多限制。


  從過去經驗來看,金融業「談戀愛」,首要條件是業務互補,其次是員工權益與企業文化的磨合。過去二十多年來,金融業整併度過很多歷程,政府部門若真有心金融整併,應就過去整併所曾遭遇的問題以及整併的成效擬訂具體的解決方案。


  舉幾個過去金融整併時曾經發生的問題:「公私併」時,公股金融機構的員工薪資結構比較僵硬、待遇不如民間,該如何考慮他們的「薪情」?公股金融機構的基層員工擔心飯碗不保,又該如何解決?「公公併」是否能發揮經營效率?


  此外,是否有足夠的專業人才規畫並推展具利基的業務也是一大難題;畢竟,合併變大,只是「有機會好」,絕非「大就是好」。


  金融整併有利有弊,政府不能因噎廢食,制定規則時,應該更積極一些,訂出一套具前瞻性金融發展策略的規範,使金融業更加國際化、多元化,讓門當戶對、互補性高的在一起,讓有競爭力的走出台灣。


本文由中經院院長吳中書口述,記者姜兆宇整理

資料來源:2013-03-29/聯合報/AA1版/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