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對等開放 FTA不願面對的真相 一旦簽約,國內市場將被瓜分,食品加工、成衣等內需產業衝擊最大


  韓國以「國家生存」為名,積極簽署的多項FTA,讓台灣業者初嘗 FTA苦果,台灣經濟研究院指出,FTA/TPP議題上愈趨複雜,而且是活的協議(living agreement),國際間視為「下世代國際貿易」模樣。


  現在業者面對的還僅限於國際訂單流失,「感覺經營的很辛苦」,未來進入「對等開放」,國內業者連本地市場都會被瓜分掉。


  中經院研究員劉大年指出,「對等開放」,是廠商在要求政府加快對外洽簽FTA過程中,最不願面對的事實。而且,即使談判對方國願意打開市場,國內廠商是否有能力搶到國際標案,都令人擔心。


  實際上,外交人士透露,從過往政府在談判加入WTO過程,動輒以「極機密」封鎖資訊,至今對外公布僅占20%,這種態度在FTA等洽簽上還是一樣,原本需要跨部會準備的談判議題,都被擱置了,更外層的廠商當然所知更為有限。


  劉大年多次代表經濟部向廠商說明ECFA、美韓FTA帶來的產業衝擊,其中,韓國生產的襪子在美韓FTA中減免16%進口關稅,把台灣同業訂單搶光,業者於是在會場上向官員嗆「你去給我簽回來就是!」而劉大年向業者說明,屆時台灣的襪品進口關稅也要降為零,等於本地市場完全開放,業者馬上就縮回去,小型業者甚至當場要求政府加大救濟補貼。


  根據經濟部估計,台灣現階段加入TPP,「經由成員國相互減免彼此的關稅」,國內總產值將明顯提升約115.62億美元,約佔我國GDP 的2.5%。事實上,國人在解讀此數據時,根本就跳過相互減免的註語,更沒有理解,各式FTA協議雙方一旦簽約,各項內容馬上實施,產業沒有緩衝的時程。


  中經院分析,FTA會對國內帶來的產業衝擊,依產業大類分為農業、工業、服務業,在TPP中更沒有排除項目,農業是各國必然保護的產業,日本乾脆列為政治問題,工業部份,台灣經過WTO歷年來的降稅及調整,目前平均關稅為4%,未來以食品加工、成衣等內需導向的產業衝擊最大;台經院副處長吳福成認為,廠商需要更關切輸出產品的原材料、品質檢驗、生產勞動條件等非關稅議題。


  至於服務業,劉大年指出,除電信業外資持股比例解除等市場進入限制的去化,關鍵挑戰在於法規改革及調和,如金融監管法規與深度整合制度接軌,遠超過業者能理解的範圍,政府亦不能以特許限制除外,未來的談判過程輕忽不得。


資料來源:工商時報 A2/火線焦點 2012/07/16

記者:陳碧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