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智慧型自動化 貼近民眾生活


  打造亞太典範


  創造就業機會


  經濟部工業局科長盧文燦:政府目前在推動第二次自動化,即智慧型自動化,從過去強調生產面,轉變成強化B to B提升附加價值、少量多樣、彈性複合化與多工之外,也轉進到B to C的加值應用,如高齡化社會應用,醫療產業的加值與食衣住行育樂的生活服務品質提升等,貼近一般民眾的生活。


  政府將在十年投入100多億元預算,推動台灣優質平價智慧型自動化產業,並且成為亞太應用典範與服務重鎮,讓台灣的智慧型自動化產業從新台幣0.95兆元,至2020時提升為2.6兆元,創造39萬人的就業機會,輔導至少三家企業成為世界前五大。


  台灣的產業用直角座標機器人,具國際競爭力,己為全球第三大出口國,而服務型機器人裡,清潔機器人出國銷售量為全球第二大,而高齡社會來臨,家用與照顧機器人具市場潛力。政府目前也針對智慧機器人整機廠商、系統服務業者、關鍵零組件廠商與模組廠商,強化輔導,以加速智慧型機器人產業成形。


  過去台灣發展產業,常碰到專利問題,現在台灣正在舖路,搶先發展智慧機器人的產業,在未來20、30年後,就可以見證今天努力的歷史。


  創新服務產業


  帶動資源重分配


  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三所所長林欣吾:台灣過去重視製造業,對社會經濟面,家庭生活結構、消費行為的研究不夠多,創新服務產業的誕生,有助於產業資源的重新分配。


  台灣多以中小企業為主,要做專業的服務創新研究不易,政府應浥注資源與專業人才,運用國際的垂直整合與策略發展實務經驗帶到業界,協助企業轉型與研究,讓創新服務能協助客戶營利,則專業的創新服務才能在台灣生存。


  企業在發想產品時要思考產品的價值,讓產品從想要變成必需品。政府帶頭投入,企業抓準產品價值、定位、品牌,產業才可能會起飛。


  服務整合平台


  滿足消費需求


  財團法人中華經濟研究院所長陳信宏:韓國在發展機器人與服務創新時,非只是軟硬體的整合,更重視文化層面,把文化和服務融入在科技裡,其創新服務與機電整合的成就,值得台灣思考借鏡。


  智慧機器人產業,必須要有B to B、B to C的不同脈絡在裡面,不同以往著重在建立系統平台,而是要建立一個服務整合平台,著重在使用者認知做整合發展,最大的不同在情境的使用設計,透過互動的服務,讓消費者的需求得以被滿足。


  服務有分為三階段,nice to have、had better have,更重的是must have。這些服務的差異,將會決定消費者是否會付費,並且影響誰才是關鍵的整合者。


  日本機器人


  感受便利加值


  新光保全副總經理許振煙:目前機器人造價昂貴,市場對價格敏感,商業模式還要調整。日本在經歷十年的產業發展後,已朝向小型機器人開發。


  新光保全在開發保全機器人上,朝向簡化,更精準解決服務需求,並以降低價格與提升服務為目標,讓消費者可以接受並且體驗到機器人在生活上帶來的便利與加值。


  聚焦創新服務


  微型企業投入


  國立台灣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李吉仁:台灣市場環境面臨高齡化問題,其高齡化產生的服務應用需求廣大。另一方面,台灣社會對於教育的高度關注,這兩者都是台灣發展機器人的優勢和重要利基。


  另外大公司擁有資源,可以做後端整合工作,另一方面,也可以鼓勵眾多微型企業投入,聚焦在各種不同服務創新的領域裡,各司其職,互蒙其利。


資料來源:經濟日報 2012.05.09

記者:李憶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