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貨幣政策論戰 彭淮南親上陣 在王作榮研討會中,反駁學者指稱央行有短線考量,強調不會因外匯盈餘繳庫而擬定寬鬆貨幣政策


  針對央行貨幣政策有過於短線考量之虞,昨天在王作榮學術研討會中,引發經濟學者和金融業者討論,央行總裁彭淮南則親自上陣替央行辯駁,強調央行任務多元,不會因為外匯盈餘繳庫,去擬定寬鬆的貨幣政策。


  昨天在會上負責詮譯王作榮教授理念的中華經濟研究院吳中書指出,王作榮教授主張低利率政策,增加貨幣供給額以刺激國內需求、帶動經濟成長,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貨幣政策與資本市場發展關係愈加密切,貨幣政策的擬訂已無法獨立於資本市場。他建議當局,政策規劃應該往後看20、30年後台灣的可能樣子,以避免只看短期,長期失靈了。


  吳中書觀察我國歷年廣義貨幣供給M2占名目國內生產毛額的比率,由1962年的25.47%大幅上升至2011年的235.39%,10年期公債利率在2003年以後大多在2%左右徘徊,近三年則下降到1.5%以下,他說,如此寬鬆的資金與利率如何有效避免房地產價格的不正常上揚?如何引導資金往高報酬投資項目?如何健全資本市場的發展?


  在席間坐了一上午的央行總裁彭淮南,隨即舉手發言,搬出「中央銀行法」反駁學者的說法,讓大家當場體驗「鐵腕總裁」的威力。


  彭淮南說,中央銀行法第二條規範,央行的經營目標有4點,為促進金融穩定,健全銀行業務,維護對內及對外幣值之穩定,且於上列目標範圍內,協助經濟之發展,反駁學者批評央行「為了外匯存底操盤繳庫,而維持寬鬆的貨幣,且刻意壓低新台幣匯率」的說法,他強調「今天席間的邱(正雄)董事長、許(嘉棟)董事長,都和我一樣在央行任職過,卻沒有理解此點,很遺憾!」


  擔任評論人的台灣金融研訓院董事長許嘉棟則指出,他是當年王蔣大戰的「吊車尾」學者,與中研院士費景漢、陳昭南為蔣派論戰,他對外匯政策、通膨與經濟發展出現對峙的解決,都有很多意見,主要是央行必須作出取捨,且長期貨幣政策應該要有紀律,至今台灣的貨供M2與GDP比例,長期一直在上升,這是不對的。惟時空背景,變化非常多,資本管制也開放了,央行很難做好每件事。


資料來源:工商時報 2012.05.13

記者:陳碧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