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出口服務業 再造經濟榮景


  昨天下午的第二個議題─經濟面向,首先由經濟日報總主筆馬凱發表「台灣總體經濟發展瓶頸與挑戰」。馬凱表示,台灣經濟看來即使想維持眼前的繁榮,都面臨嚴酷的挑戰,倘若不知審慎面對,盡快找到因應之道,突破困境、重覓新機,一甲子輝煌的局面,或許即將煙消雲散。可悲的是,從在朝的袞袞諸公,到在野的專家學者,仍然渾若無事地逍遙度日,這才是最大的危機!


  馬凱表示,擺在眼前最艱險的挑戰,就是十餘年來我們倚為經濟命脈的貿易出超,正岌岌可危,甚至可能急轉直下,由正變負,反而成為經濟的拖累。十餘年來,由於台灣早期帶領經濟高飛的加工出口業幾乎全部移往對岸,復在先後政權的鎖國政策之下,資金、人才不斷外流對岸,使得台灣經濟嚴重失血,而且內需市場持續萎縮。幸好外移的加工出口業在大陸沿海集結形成世界工廠,無比巨大的原材料需求,讓台灣的上、中游產業獲得新的活水,一面蓬勃發展,一面加速向對岸出口,遂成為支持台灣經濟的擎天一柱。


  獨厚科技產業 斲喪經濟命脈


  馬凱認為,過去先後的主政者都自以為得計地選擇了所謂的高科技產業做為台灣的希望之所繫,竭盡所能地將一切租稅優惠、經濟精華毫無保留地傾力投入,甚至揭舉出所謂「兩兆雙星」做為高科技產業全力猛衝的標竿。這種高度傾斜乃至全力傾斜的發展策略,乃是對市場機制的最大扭曲,行險以儌倖的極致。如今「兩兆雙星」已成為「兩道流星」,所謂高科技產業成為艱困行業者比比皆是,倘非政府在租稅、資源配置上給予偌多好處,這些產業尚能倖存者,究有幾人?


  他並認為這一套嚴重傾斜的獨厚高科技產業政策除了斲喪經濟命脈,還留下許多後遺症。其一是,所得分配更加懸殊。而歧視其餘的所謂傳統產業,加上科技新貴暴得巨富,讓整個社會重科技產業而輕傳統產業,於是青年學子競相投入相關科系,向來做為台灣產業搖籃的技職教育,更被棄若敝屣,無人聞問。


  馬凱指出,但台灣經濟數十年來蓄積了十分深厚的潛力,包括前述的中小企業、農業、觀光業與傳統產業,只要去掉橫加壓抑、扭曲、干預的黑手,將長久的錯誤幡然改正,讓厚積的實力充分迸發,台灣人民有足夠的力量自救。如果主政者能在此時因勢利導、將地理優勢、群體力量適切地強化、有效地發揮,相信台灣能再一次愈挫愈勇、開創新機。


  鼓勵創新 打開亞洲新興市場


  面對未來經濟挑戰,與談人世新大學經濟系客座教授華而誠表示,臺灣需要雙倍的努力來加速打開與亞洲新興市場,特別是中國大陸的經濟、金融、外貿的連接,以使得外部市場內部化。更重要的是,臺灣應該盡量捕捉中國消費市場發展帶來的新的機遇。同時,國內需求也不能被忽視。此外,臺灣還需要通過政策調整刺激創新和知識導向型經濟以振興全要素生產力增長來刺激潛在的增長。


  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陳添枝則認為,台灣經濟在一萬五千美元的每人GNP水準時陷入停滯的主要原因是服務業的發展未能有所突破。而服務業的勞動生產力停滯不進的原因有三:分別是缺乏投資、缺乏創新、與缺乏出口的拉抬,三者相互關連。最關鍵的還是缺乏出口的能力,因此若要提升台灣經濟成長的動能,最根本有效的方法是要促進台灣服務業的出口。但在推動服務業出口之前,先要放棄服務業的鎖國政策。


  「台灣的製造業在一九六○年即打破鎖國的政策,勇敢的走向世界的舞台。這個「開國」政策,開啟了五十年的經濟榮景。五十年後的今天,似乎是服務業接棒的時候了。」陳添枝表示。


  改善財政收支 穩健經濟發展


  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吳中書從主權債務問題中觀察我國總體經濟的發展,應有的警愓。他表示,台灣經濟正面臨關鍵的轉型期,在已非常開放的經濟體中,製造業如何提昇,如何與服務業進一步融合,以及服務業如何深化,將決定經濟是否能夠持續穩健擴張。一國的財政收支顯著影響未來整體資源的分配。


  吳中書表示,面臨即將快速老化的人口結構以及國際競爭伙伴的壓力,我們已不容拖延財政收支結構的改進。目前財政部對於未來財政發展擬定了很好的目標遠景,若能進一步清楚說明較為具體的執行措施、方向、配套措施、時程與考核機制,並作切實深入的評估分析,相信對我國整體財政乃至經濟體系的穩健發展,必將產生很大的功效。


資料來源:2011-12-11 01:24 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