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李永展:河川流域治理 當務之急


  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李永展昨天在一場討論後五都區域治理的研討會中,將「河川流域治理」視為後五都時代下跨區域治理的重要理念之一。


  李永展認為河川必須循跨區治理的原因,是因為台灣全島地形山多且平原狹小,人口與產業經濟活動多聚集於西部平原地區;主要河川多以中央山脈及雪山山脈為發源地,受地形限制,河流短促且流域面積不大,河川上游則由於地質構造影響,河谷陡峻而狹窄,侵蝕力強,輸砂作用旺盛,下游淤積量大。而河川流域大都以山的稜線為界,透過流域內部水文循環和生態過程機制,形成獨立而完整的自然體系,具備生態系所有的結構與功能組成。這樣的完整系統,如果被不同層級與部門切割來治理,勢必問題重重。


  李永展認為為因應氣候變遷的威脅,後五都時代在河川流域治理時應採取「低衝擊發展」作法,利用現地的自然特色並在河川源頭採取小尺度的水文控制工法,透過滲透、過濾、篩選、儲存、蒸發及滯留等方法來恢復開發前的水域及集水區樣態。五都十七縣應積極推動綜合河川流域治理示範區,以流域為單元,整體規劃水資源利用、水質保護、治山、防洪、海岸防護與國土復育等工作。


  具體作法上,李永展認為應包括確認綜合流域治理災害脆弱度評估方法與流程;流域防護能力與設計標準的檢討與評估;高致災風險區區位及其調適能力的評估;推動流域土砂管理,檢討河川流域輸砂能力,並掌握山崩、土石流、防洪、海岸侵蝕間之互動性,配合設置土石或淤砂資源回收暫置場,規劃以人工方式穩定河床,減緩河床及海岸侵蝕;辦理綜合治水,包括排水幹支管改善、抽水站及閘門興建、設置多目標滯洪池;加強合法地下水抽用之管制及取締非法抽用地下水,調查並規劃地下水補注區域,研發補注應用工法,加強推動地下水補注;地下水補注機制納入都市計畫檢討或變更審議參考。


  最後,李永展也主張應推動流域治理事務協調與制度建立,短期建立協調機制,整合流域整體治理相關工作,長期透過組織再造,建立單一專責單位,負責流域整體治理相關工作。


  李永展昨天在分析後五都時代傳統農業縣的處境時指出,相關縣市推動在地經濟的目的不是只為了創造帳面上的經濟數字,而是應建構一個參與、融合、經營及共生的經濟體,能夠讓生活在這裡的居民生活能夠獲得全面的改善。李永展認為生態農業以及生態產業的構想,一方面針對的是產業與環境的關係,另一方面則是強調產業與社會的互動。


  李永展批評在現有的產業架構下,勞動的成果被產銷體系及市場經濟所控制與剝削,並被迫與土地疏離。而居民不僅被迫與原有的共生系統脫節,更被視為觀光產業消費與偷窺的對象。這種產業型態的壓迫與不義,不僅表現為經濟收益的分配問題,更是社會層面的文化侵透。


資料來源:2011-12-11 01:24 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