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談FTA 應更重視非關稅障礙

 

  面對韓國積極與歐盟、美國等我主要貿易國簽定FTA,為免國內產業受創太深,經濟部急起直追對外洽談FTA或經濟合作協議,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WTO中心副研究員李淳指出,政府在擬定FTA洽談時,除了注意要跟誰談外,更應消除非關稅貿易障礙。

 

  他說,不管是韓歐盟FTA、還是兩岸ECFA,目前主要關注的議題都是關稅的降低,隨著各國關稅稅率不斷的降低、以及服務業市場的持續開放後,就以韓歐盟FTA為例,生效5年後工業產品100%都是零關稅。

 

  李淳說,等到關稅都降為零後,FTA,還剩什麼?答案是,消除非關稅貿易障礙,而非關稅貿易障礙是涉及高度技術性的細節,因此,他認為,未來,政府在擬定FTA洽談時,應更加注意非關稅貿易障礙的問題。

 

  事實上,非關稅貿易障礙,所產生的負面影響有時更甚於關稅障礙,李淳依據歐盟執委會2011年的報告指出,歐盟重要夥伴所採用的非關稅貿易措施,對於歐盟出品產品造成了960至1300億歐元的負面影響。

 

  這以韓歐盟FTA為例,韓國去(2011)年7月發佈將進一步提高汽車燃費效率及溫室氣體排放的標準後,歐盟及美國一直要求韓國放寬標準,並透過FTA進行諮商;因此,最近韓歐盟雙方將就汽車燃油效率及溫室氣體排放標準進行進一步的協商。

 

  同樣的,在韓美FTA協商上,美國對韓國在豬肉、仿藥(專利期滿的藥品)方面設有專章,對美方而言,韓國在產品檢驗驗證(TBT)制度與食品安全檢驗(SPS)制度上,是充滿了非關稅貿易障礙,需要透過FTA的諮商來消除。

 

  其實在兩岸簽定ECFA後,也存在不少的非關稅貿易障礙,李淳指出,依據中華經濟研究院調查國內廠商的意見,發現中國大陸在產品驗證上,常有時間過長、人治問題嚴重、標準不明等情形,進一步造成廠商在財務支出的成本上,出口前平均成本是10.5%,報關後則變為是15.6%。

 

 


資料來源:工商時報
記者:譚淑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