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廖明輝:《海納百川》借鑒美烏礦產協議 台美晶片戰略對策

美國與烏克蘭在歷經數月艱難談判後,終於在4月30日簽署礦產協 議。根據協議內容,雙方將設立共同基金,用以支持烏克蘭的重建工 作。作為回報,美國將可投資並優先取得烏克蘭關鍵的稀土與礦產資 源。不過,協議中並未納入烏克蘭期望的美國安全保證,但烏克蘭仍 保有對自身自然資源的控制權,顯示雙方的經濟合作仍維持一定平衡 。協議由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及烏克蘭第一副總理斯維里登科代表兩 國簽署,象徵華府將由過去的軍援,轉化為主導烏國重建經濟的長期 布局。

觀察協議內容,美烏將依平等原則共同管理「美烏再投資基金」。 烏克蘭保有對本國自然資源的完整所有權與開發決策權,包含哪些礦 產能被開採及地點選擇。美國將透過直接投資或以軍事援助形式注資 該基金。烏克蘭則以新許可制度開發關鍵原料、石油與天然氣,並將 開發收益一半投入基金,用以支持烏克蘭戰後重建與經濟發展。這種 「主權不讓、利益共享」的設計,展示弱勢國家在不對稱談判的智慧 。

反觀台美對等關稅談判,首輪已於5月1日在華府完成實體磋商,雙 方在關稅、非關稅障礙及經貿合作上坦誠交換意見。在稀土與晶片同 為國防科技重要戰略資源的邏輯下,烏克蘭與美國的談判模式或許可 為台美後續進入談判深水區的參考。

台灣晶片對美國的意義不亞於烏克蘭稀土。美國依賴台積電的先進 製程支撐其國防電子與人工智慧等高科技發展,而這樣的依賴也賦予 台灣與美國談判時極大籌碼。但若在川普所主導的「交易式外交」談 判邏輯下,美方極有可能將市場開放、供應鏈安全及技術分享綁入協 議框架,試圖透過關稅施壓迫使台灣讓渡半導體技術控制權。

此時,美烏協議中烏克蘭成功保留資源主導權的設計,對台灣便具 備戰略啟發意義。台灣在與美合作建立半導體生態圈的過程中,必須 將「最先進製程」與「核心研發能力」視為不可觸碰紅線。可開放資 本合作、在美設廠甚至進行技術交流,但不得交出先進製程關鍵技術 的最終主控權。一旦這條底線失守,台灣將面臨半導體產業話語權喪 失並被徹底邊緣化。

從軍事角度看,美烏協議中並未出現明確的安全承諾,僅以模糊措 辭表述「未來可能支援」。提醒台灣,在戰略模糊時代下,美方的安 全承諾不能單靠政治表態,而應透過制度性、例行化的軍事合作機制 來確保。例如聯合演訓制度、軍售快速交付管道與資安合作協議等, 都應作為未來深化台美關係的談判內容。在多邊合作層面,烏克蘭成 功將礦產開發協議與加入歐盟進程切割,展現其外交空間的保留能力 。台灣同樣應避免在與美國深化供應鏈合作之餘,喪失與歐盟、日本 、韓國等其他民主夥伴的半導體技術聯盟。特別是在美國高關稅政策 也對亞洲盟友帶來連帶衝擊情勢下,台灣唯有建立多元合作框架,才 能保有對抗美國單邊壓力的策略迴旋餘地。

從外交部長林佳龍力推「台美聯合艦隊」與AI產業合作,到台積電 赴美設廠,再到關稅談判與供應鏈重整,台美關係進入全面深化階段 。然而在此一進程中,台灣須避免陷入美國「單邊依賴」、「技術讓 渡」、「軍事模糊」與「產業空洞」四大陷阱。唯有如烏克蘭般,以 主權為底線、以回饋為條件、以多邊為策略,台灣才能在與美深度合 作中不失分寸。

總結而言,美烏礦產協議提醒我們,面對強權時不僅要堅守自身利 益,更需具備高超的談判智慧與長遠的戰略視野。台灣應以「保主權 、換回饋、降摩擦」做為關稅談判主軸,維護半導體戰略技術主導權 ,確保經貿利益不被犧牲,並透過多邊聯盟與制度化合作,建構可長 可久的國際競爭力與安全保障。

作者:中華經濟研究院輔佐研究員/廖明輝
資料來源:中國時報    A10/海納百川  2025/05/07